1月
1月4日—17日,我院对中山大学博物馆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1平方米,清理东汉墓葬1座、唐代灰坑1处、唐代水井1眼,出土陶器31件(套)。本次考古发现的唐代砖砌水井是目前海珠区考古发现保存最好的唐代水井。
1月10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赴大佛寺二期工程考古发掘现场调研,并与广州市大佛寺负责人沟通考古工作。我院朱海仁院长、易西兵副院长参加。现场商定,为保证春节期间大佛寺周边人员安全和交通秩序,考古发掘工作于1月12日起暂停,待春节后再进行发掘。
1月16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举办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活动启动,我院主持发掘的广州黄埔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入围34项初评候选项目。
2月
2月27日上午,我院与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2018年广州重要考古发现汇报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到会指导。27-28日,我院举办2018年文物考古业务汇报会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
3月
3月4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到越秀区解放中路东侧安置房项目考古工地参加安全教育“同堂听课”活动。
3月6日,在广州市公安局召开的 2018 年度市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总结表彰暨 2019 年工作部署会议上,我院安全保卫部主任冯炳根同志被评为 “2018 年度广州市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内保工作先进个人”。
3月7日—8日,我院成功举办2019 年度田野考古技能与考古项目管理培训交流会。
3月8日,考古研究一部(现“展陈宣教部”)荣获广州市妇女联合会评定的2018年度“广州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3月11日—5月28日,我院对胸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肺科病房楼进行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380平方米,清理西汉至清代墓葬50座,出土铜器、陶器等文物149件(套)。此次考古发现的五代南汉时期“大有元年李纾”墓,出土的墓志铭文基本完整、清晰可辨,极大地丰富了五代南汉墓葬的材料。
4月
4月2日,我院举办“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19年第1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徐光冀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学术讲座。
4月11日下午,我院在增城区南香山莲花书院遗址发掘现场向媒体通报考古发掘成果。
4月12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到南汉二陵博物馆调研博物馆建设和布展工作。
4月24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永亮到南汉二陵博物馆检查博物馆工程建设情况。
4月25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欧彩群带队到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安全督导检查。
5月
5月11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焦南峰研究员考察南汉二陵博物馆。
5月17日,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全面开放。当天上午,广州2019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暨“5·19 中国旅游日”广场宣传活动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南门广场举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欧彩群、陈永亮等领导和省、市有关单位嘉宾参加活动启动仪式。
5月18日,在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表彰大会上,我院荣获“先进集体”,邝桂荣荣获“先进个人”荣誉。
5月21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来南汉二陵博物馆调研指导。
5月28日,我院党支部顺利完成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王强、朱海仁、吴妙妆、张强禄、易西兵(按姓氏笔画排序)5 位同志当选为新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同日,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朱海仁同志为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书记,并对其他委员进行了分工。
5月30日,根据《中共广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调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穗编字〔2019〕189号)规定,我院加挂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和南汉二陵博物馆的牌子,增加承担南汉二陵博物馆展览及公众考古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宣传教育工作;负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汉二陵(康陵)的日常保护工作;承担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保护与宣传工作;协助上级部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任务。设办公室、安全保卫部、调查勘探部、考古研究部、展陈宣教部、文物保护规划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文物保管部、文物信息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10个内设机构,核定事业编制74名。
6月
6月13日,南汉二陵博物馆通过第八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家评审。
6月17日,支部书记、院长朱海仁在文德路办公楼五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我院全体职工参加会议。
6月19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到南汉二陵博物馆调研指导,局总工程师刘晓明陪同调研。
6月29日,我院院长朱海仁研究馆员应邀到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面向市民作题为《广州古城与历史建筑》的专题讲座。
7月
7月2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到我院调研指导并参加院领导班子先进典型教育会议。
7月3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来南汉二陵博物馆调研开放服务和考古遗址保护工作。
7月5日,我院完成广州市大佛寺二期考古项目发掘工作,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唐末至明清时期遗迹90处,出土陶器、瓷器等各类文物118件(套)。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是晚唐时期大规模陶器堆积和五代南汉时期大型砖铺地面。
7月9日上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到大佛寺调研考古发掘工作,并考察了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保护展示情况。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参加调研。
7月9日下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到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工地检查安全工作。
7月10日下午,我院在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工地现场向媒体通报考古发掘成果。
7月16日,我院举办“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19年第2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应邀作题为《关于当前古史观的若干问题》的学术讲座。
7月17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巡视员彭铁山来我院调研指导。
7月18日,我院召开 2019 年上半年考古工作总结会。
7月19日,在中共广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表彰大会上,我院党支部荣获“先进党组织”称号。
7月19日,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遗产保护协会主席TERENCETAN、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特聘研究员刘琦来我院考察交流。
7月20日,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正式开放。
7月22日,我院完成解放中路东侧安置房项目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 800 平方米,出土唐代至清代文物 2344 件(套),其中晚唐遗物数量在广州城市考古工作中仅次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屐18件,数量为历年广州考古之最,多件保存基本完好。
7月27日上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咏虹赴南石头难民营史迹现场调研,并部署下一步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市文明办主任冯建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等参加调研。
8月
8月12日—19日,我院将办公场地从文德北路办公楼全面搬入南汉二陵博物馆。
8月14日—16日,朱海仁院长带队赴河南洛阳参加“城市考古联盟”预备会议。
8月20日—9月25日,我院对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和北京路千年隧道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 100 平方米,清理宋代磉墩、灰坑等文化遗存13 处,出土陶器、瓷器、砖瓦等文物。本次考古发现的宋代建筑基址十分重要,根据专家意见,实施原址回填保护。
8月23日,朱海仁书记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厅主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8月23日,局党组会研究决定,续聘张强禄同志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8月26日—30日,朱海仁院长带队赴河南郑州参加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
8月30日,我院召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彩群到会指导,局人事处、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8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对外公布62处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简称“两线”)。至此,在我院的推动下,经过10年的努力,广州全市现有的33处国保、49处省保、342处市保“两线”已全部划定,并按法定程序公布完毕。
9月
9月10日,朱海仁院长带领全院人员赴深圳博物馆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览”和深圳市南山区博物馆,并与深圳博物馆同行交流。
9月12日,朱海仁院长带队到大学城管委会,与管委会有关领导进行工作对接座谈。
9月16日,我院在大德路文物库房召开文物搬迁工作部署动员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到会指导并提出具体要求。
9月18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安排局文物管理处(文化遗产管理处)副处长柳汉娜同志到我院,牵头负责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项工作,时间一年。
9月18日-21日,副院长易西兵带队赴湖北十堰参加“2019年南方基建考古区域协作会议”,并在会上作《新形势下广州基建考古——实践、经验与问题》交流发言。
9月23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先生到南汉二陵博物馆考察指导。副院长易西兵参加“第三届三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并作《考古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与开放服务——南汉二陵博物馆的探索实践》交流发言。
9月25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曾颖如带队到我院调研指导。
9月25日-28日,副院长易西兵带队赴陕西西安参加“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并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交流学习。
9月29日,我院与南越王宫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云山•珠水•羊城——名城广州的历史记忆与都市新貌”图片展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开幕。
9月30日上午,我院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厅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广州大学团委、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广东实验中学、番禺大石中学、西关实验小学等七所学校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9月30日下午,市纪委监委驻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纪检监察组长李志诚、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到南汉二陵博物馆调研,并检查节前安全工作。同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管理处副处长柳汉娜正式到我院负责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专项工作。
9月—12月,我院顺利将大德路库房和部分借存辛亥革命馆库房的文物全部搬入南汉二陵博物馆库房,累计搬运125车次,文物40000余件套,标本6000余筐、2000余袋 。
10月
10月1日,“画中好世界——广州传统建筑壁画选粹”专题展览开展。该展为南汉二陵博物馆开馆后的第一个专题展览,也是广东省境内第一个传统建筑壁画专题展览。
10月11日—13日,朱海仁院长赴北京参加“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10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孙家洲教授,中山大学刘昭瑞教授一行到南汉二陵博物馆参观考察。
10月17日-20日,副院长易西兵应邀赴广西合浦参加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并作《扬帆通海两千年——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发言。
11月
11月6日-9日,副院长易西兵带队赴广西桂林参加“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并作《考古博物馆如何服务公众——南汉二陵博物馆的探索实践》交流发言。
11月8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到麓湖公园南入口等节点景观提升工程(广州花园前置区云山境界片区)考古发掘工地调研,并与广州市林业与园林局副局长吴敏共同主持现场协调会,研究部署下一步考古工作。
11月8日—11日,朱海仁院长带队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加“良渚与古代中国”研讨会。
11月13日至12月底,我院对麓湖公园南入口等节点景观提升工程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汉代至清代墓葬57座,出土陶器、铜器、珠饰等文物500余件(套),其中M6出土“大兴四年”纪年文字墓砖,为广州地区东晋墓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
11月15日-17日,张强禄副院长赴杭州参加“吴越国文化论坛暨吴越国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11月16日,我院举办 “考古广州·羊城往事”系列讲座第1讲,朱海仁院长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作题为《广州古城与历史建筑》的专题讲座。
11月21日,国家文物局文博机构调研组尹春生(中央编办四局二处副处长)、张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处长)、佟薇(国家文物局人事司人事处处长)来南汉二陵博物馆考察调研。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杜绍勤、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高均林等陪同调研。
11月23日-24日,副院长易西兵参加中山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广州的世界性:历史视角”学术工作坊,并作《古代广州的世界性:基于考古学的观察》交流发言。
12月
12月5日上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赴麓湖公园南入口等节点景观提升工程(广州花园前置区云山境界片区)考古工地现场调研,并会同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商讨下一步工作工作。
12月11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到我院检查安全工作。
12月13日-17日,副院长易西兵赴上海参加“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
12月27日,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到麓湖公园南入口等节点景观提升工程项目工地调研,考察了考古工地及出土文物,并就下一步保护利用提出意见。
12月30日,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高大伦教授应邀来我院作题为《城市考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专题讲座。
2019年完成考古调查项目289宗,调查面积约7500万平方米;勘探项目108宗,勘探面积423万平方米;发掘项目19宗,发掘面积约64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墓葬约400座,出土铜器、玉器、陶瓷器等文物约4600件(套)。
1月
●我院公布院徽评选获奖作品及名单。
2月
●我院完成增城开发区零部件产业园工地考古发掘工作。在该项目中发现的墓群是增城地区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六朝墓群,也是广州古城区以外首次发现分布如此密集、结构保存完好的晋南朝时期墓地,极大地丰富了增城以至广州地区的晋南朝墓葬资料。
3月
●市文广新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到我院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4月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带队到大学城调研南汉二陵博物馆建设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浩天研究员到我院考察指导增城墨依山先秦墓地出土软陶的修复工作。
●韩维龙院长带队前往广西贺州、桂林、梧州及广东封开等地调查五代南汉史迹和文物。
5月
●增江流域文物资源考古调查田野工作结束。我院负责的小楼镇、荔城街等5个镇街共计复查和新发现428个文物点,为珠三角及岭南地区先秦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维龙院长带队前往广东潮州、梅州及东莞等地调查五代南汉史迹和文物。
●我院开展广州市胸科医院整体改造扩建项目门诊楼、医疗保障楼和污水处理站等地块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710平方米,清理汉至明清时期墓葬134座,出土文物 711件套。其中一座西晋“永嘉七年”纪年墓,对研究西晋时期广州地区的丧葬习俗及社会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对黄埔古港开展调查勘探工作,在大南门门楼基址以南区域,发现清末民初的麻石路面、排水沟,并在水塘中发现铁锚,这些遗存对研究黄埔古港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6月
●韩维龙院长带队前往广东潮州、梅州及东莞等地调查五代南汉史迹和文物,此外还考察了江西赣州地区的五代文物和史迹。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我院和增城区文体旅游局承办的广州市2017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会场宣传活动暨“考古增城”图片展在增城图书馆举办。
●由广州海丝申遗小组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我院与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馆举行。
●由我院与高校合作开展的广州城防遗址、遗迹调查工作顺利结束,形成《广州古代城防总体保护规划》及《“长洲要塞”与广州近代城防综合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验收,为今后广州城防遗迹的保护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海仁书记带队赴桂林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举办的“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遗址发掘学术研讨会”。
7月
●7-8月,我院开展2017年度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调查水域面积9.9平方公里,发现疑点61处,共确认沉船本体1处、沉船疑点3处。该项工作是我院水下考古的首个项目,为全面掌握广州内河及海域水下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较好配合了我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市文广新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带队到广州国际创新城思科项目考古工地、大德路文物库房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市文广新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到黄埔古港考察水下文化遗产考古调查工作。
●我院完成番禺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一期工程 A 地块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明清至民国墓葬30座,出土墓志8盒,为开展番禺区明清葬俗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我院完成番禺区广州国际创新城曾边村安置房工程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88.7平方米,清理墓葬 81 座,为开展番禺区明清葬俗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8月
●我院派员赴河南郑州参加“考古资料与库藏文物科学管理和活化利用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李青会等5人到我院检测分析汉代珠饰。
●我院编写的《广州从化流溪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出版。
●我院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出版。
9月
●由广州市文物局主办、我院承办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划培训会议”在番禺区莲花山正式开班。
●朱海仁书记带队赴四川成都参加“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暨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9-12月,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喀什地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单位和我院联合主办,喀什博物馆承办的“中华文明之美——跨越千年的广州风情”展览在新疆喀什举办。
●我院文物记录档案电子化整理(二期)、第八批市保单位基础档案编制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9-12月,我院开展中新广州知识城狮龙大道项目(茶岭与沙岭先秦遗址、甘草岭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8550平方米,发现墓葬406座,出土文物近600件(套)。其中茶岭遗址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文化堆积最为丰富、遗迹现象最为复杂、出土遗物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是2017年度广东省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先秦遗址。
●9-11月,我院开展扶胥古运河遗址调查勘探工作,摸清了古运河遗址的现状及运河的水底情况,为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提供了依据。
●9-12月,我院开展南石头难民营遇难者骨骸清理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增城区小楼镇秀水村后山北麓发现了陶坛坑3个,坑内整齐摆放有陶坛共39个,陶坛内存放有大量遇难者遗骸。
10月
●我院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体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工作报告。
●我院工作人员分别前往南越王宫博物馆、白云山、越秀山考察南汉散水、石马、石象,研究确定了文物运输方案,同时还对南越王宫博物馆十六狮柱础石、双凤神兽纹方砖进行了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德国考古研究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UweHeussner 博士一行6 人来我院考察东汉墓葬和六朝时期水渠木材标本,并提取了部分样品作测试分析。
●我院派员对南汉康陵哀册文碑进行拓片。
●我院工作人员到光孝寺对南汉时期东、西二铁塔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张强禄副院长带队前往广东阳春地区调查五代南汉史迹和文物。
●10-12月,我院开展牛山炮台遗址勘探工作,基本摸清了牛山炮台的本体面貌、构成、遗迹分布范围及文化内涵等情况,为牛山炮台的下一步保护规划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丰富了广州古城城防系统和珠江口炮台体系的物质资料。
●我院广州古桥调查及数据资料收集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10-12月,我院对霍韬及其家族墓开展调查勘探工作,摸清了该墓葬群的形制结构及分布范围,为研究明代名人家族墓的分布及形制结构打下了基础。
●流溪河横岭考古基地选址方案获广州市从化区政府原则同意。
11月
●王东副市长到黄埔村检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黄埔古港站)筹备情况,并调研黄埔古港考古勘探工作。
●我院派员赴广东省博物馆,对南汉“芳华苑”铁花盆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工作。
●我院派员赴韶关曲江南华寺和乳源云门寺,对南汉千佛铁塔、长寿寺铜钟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工作,对两块南汉石碑进行拓片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市文广新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到增城区小楼镇秀水村实地调研南石头难民营遇难者骨骸清理工作。
●我院召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本体保护前期勘察项目实施计划》专家咨询会。
●我院派员赴广西梧州博物馆和贺州博物馆,对南汉感报寺、乾亨寺铜钟进行拓片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我院朱海仁书记、易西兵副院长参加广州市文物局举办的“文物保护利用的法治之路”学术研讨会。
12月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和我院联合主办的“五代十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朱海仁院长赴上海参加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
●由我院与成都博物院合作编制的《广州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建设规划》通过验收。
●意大利庞贝国际研究中心主任Umberto PAPPALARDO 教授、以色列前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阿里·让哈敏欧夫先生到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考察考古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利用工作。
1月
●我院经过调查,确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广州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的所在地,并形成《广州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调查报告》。
3月
●根据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要求,我院完成院藏文物信息上报及审核,6月通过省文物局验收。
4月
●我院上报第八批市保单位(62处)两线划定图集文本。
●我院完成《第8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集》(62处)编制工作,并报市文物局。
5月
●我院启动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档案电子化整理及编目工作。
●我院在广州图书馆举办“扬帆通海两千年—广州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
●我院派员赴郑州参加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6月
●6—9月,我院完成番禺沙路炮台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炮台9座,为下一步编制保护规划及展开文物利用奠定了基础。
●我院完成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平台一期项目招标工作。
7月
●7—11月,我院对增城朱村街墨依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50平方米,清理商至明清时期墓葬127座,出土文物197件套,其中包含T型玉环、牙璋等。该墓地是广州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晚商时期墓地,填补了广州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空白。
8月
●广州传统建筑壁画调查与拍摄工作基本完成。
●我院启动“广州城防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我院完成“广州传统建筑壁画调查与拍摄项目”。
●我院启动“广州近代城防遗址调查项目”以及“广州城防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8—9月,我院完成广州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东濠涌试验段孖鱼岗竖井地块宋明清遗址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出的宋代城墙角台基址和唐末五代包边砖墙遗存,是广州古城考古的重要发现。
●8-11月,我院对增城区中新镇乌石岭、大岭顶和担水坳三个山岗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155座。
9月
●我院完成现存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档案的电子化整理及编目(一期)工作。
10月
●我院将南海神庙遗址、大田山东汉墓出土的1467件文物移交给广州海事博物馆。
●我院派员赴江西景德镇参加“明清官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
●我院在广州举办“城市考古与考古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
●我院完成第8批市保(62处)保护标志牌制作、安装工作。
●11—12月,我院为配合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一期5号地块平整工程建设,对龙井山、松仔岗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清理商时期墓葬3座、东汉土坑墓1座、晋南朝时期砖室墓19座、唐代土坑墓1座、明代墓葬1座。出土重要文物标本183件(套)。分布如此密集、结构保存完好的晋南朝时期墓地,是广州古城区以外首次发现,也是增城地区考古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六朝墓群,对研究增江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月
●广州市文塔全景数据采集项目成果通过专家验收。
●我院与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广州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及现场研讨会。
●我院完成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平台一期项目中期汇报验收。
●我院完成院徽征集工作。
1月
●我院派员会同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陪同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广园路国民党“新一军”陵园旧址和大学城“南汉康陵”遗址调研。
●由市文广新局主办、我院承办的广州文物保护事业暨市考古院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3月
●我院启动《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平台一期项目方案(2016年)》的编制工作。该方案于9月获市工信委正式批复,获2016年市信息化财政资金支持。
●我院派员赴南京参加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宋明时期城墙遗址保护回填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并经市文广新局审核通过。
●我院修改完善国保、省保、第1-4批市保、第5-7批市保(二期73处)的两线图集并上报。
●我院完成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平台一期(2016年)建设规划。
4月
●我院派员参加在广州大厦举行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立法讨论会。
●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项目“广州市小谷围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 通过广东省文物局验收。
●我院在中山四路考古工地举行防灾减灾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理大演练。
●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1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一书出版,我院发掘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工地宋明城墙遗址位列2014年全国38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4—11月,我院对榄园岭先秦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清理西汉墓葬1座,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50座,出土陶、原始瓷、玉、青铜器等文物近200件。该墓地是2014—2015年度广州地区考古发掘面积最大、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先秦时期墓地,也是广州地区继增城浮扶岭、萝岗大公山和从化横岭之后先秦考古又一项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5月
●我院派员参加在市文广新局举行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立法讨论会。
●我院完成第1-7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名单的终校。该名单于6月20日由市政府正式公布。
●5—9月,我院对广州造纸厂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完成勘探面积5000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汉代墓葬5座、清代墓葬45座,出土文物标本91件套。此次考古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广州城区近郊特别是海珠区的古墓葬考古资料,对于研究汉代广州地区葬俗,以及海珠区西南部历史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6月
●我院在中山四路考古工地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广州地区多家媒体记者及公众近百人参加活动。
●我院完成第5-7批市保(三期61处)的两线划定工作并上报。
●我院开通微信、微博平台。
7月
●我院派员赴扬州参加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
●《广州动物园东汉墓保护与展示概念性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并上报。
●启动“海丝广州史迹数字化保护项目”。
●7—9月,我院对粤海泰康路商住楼工程项目地块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出土文物标本205件,进一步丰富了广州古城的考古资料,对研究广州历史城区的发展,以及明清广州城外太平沙一带的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9月
●《广州传统建筑壁画选录》出版。
●我院启动广州传统建筑壁画资料调查及壁画拍摄项目。
●我院启动《第8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集》(62处)编制工作。
10月
●我院派员赴宁波参加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
●10—12月,广州市政府提出建设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和狮象)考古基地,我院编制完成基地建设方案并提交市政府审议。
11月
●我院在中山四路考古工地举行考古成果的新闻通报会。
12月
●我院完成42处国保、省保记录档案(电子版)的整理与更新工作。
1月
●我院完成萝岗水西村保障房二期四区工程4座宋代墓葬发掘工作,出土文物68件套,为研究宋代广州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以及葬俗葬制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月
●2—5月,我院完成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恒福路疗养院项目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勘探面积16147平方米,发掘面积170平方米,出土文物302件套,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月
●3—6月,我院在北京路发掘出三艘清代古船。这是广州古城区第一次发现古船,对于研究广州古城的发展、珠江岸线的变迁,以及广东船的制造工艺技术均具有重要价值。
●我院启动《第5-7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集》(三期,61处)编制工作。
4月
●我院开展广州工业遗产调查,截止8月,实地调查各类遗产线索50余处,并形成《留住记忆—广州工业遗产调查报告》。
6月
●6—11月,我院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磐松楼2号楼建设工地发掘宋明时期城墙遗址。此次发掘的宋代城墙为宋代广州城西城的北城墙,是广州考古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
●6—7月,我院开展番禺区曾边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确认曾边窑为唐代龙窑。这是广州市首个经正式考古勘探及试掘的唐代龙窑。
●我院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我院启动从化流溪河流域、番禺、花都区地下文物资源考古调查项目,新发现大批早期遗址,丰富了广州该片区遗址资源,基本掌握了该区域地下文物资源埋藏情况,为文物保护和城乡建设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8月
●我院考古研究室主任应邀参加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
9月
●9—10月,我院对隔田山先秦-宋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明确了遗址本体的现存范围,提出了详细的保护范围划定界限。
●完成第1-7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核定,系统梳理了过去50年来的市保单位名单,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和缺漏,为今后实现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精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0月
●我院派员参加于湖北宜昌举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
●我院参与南汉康陵本体保护加固工程、保护设施和展示工程立项报告编制,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11月
●11—12月,我院对番禺区南村镇沙边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沙边村鉴贤岗范围存在宋代龙窑址一处,并提出详细的保护范围划定界限。
●我院协调各区县文物行政部门开展市保以上单位保护标志牌保存情况调查,并对受损的标志牌进行更新。
●我院对第六、七批国保单位(11处)记录档案进行更新、整理、装订,并呈送省文物局。
12月
●我院完成第7批国保、省保标志牌及说明牌制作工作。
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光孝路朝天小学建设工地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晋南朝至明清时期水井、灰坑等文化遗存。
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福东路市二宫西侧地块进行勘探,勘探面积5000平方米,未发现重要文化遗存。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解放南路恒基中心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明清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白云区新市棠乐路1号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0平方米,发掘东汉砖室墓1座,清墓多座。
3-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萝岗车辆段工程,对萝岗来峰岗遗址进行全面勘探。6-9月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新石器晚期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清理先秦时期的墓葬65座、灰坑10座及灰沟4条,出土文物245件(套)。
3-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堤大马路258-266号建设工地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大量清末民初的青花瓷器。
3-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横枝岗路78号市肿瘤医院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清理西汉、东汉、唐代墓葬9座。
3-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珠光路43—79号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清代水井4眼,民国、清代排水沟2处,清代木构河堤、码头1处,明代红砂岩河堤1处,出土文物500余件(套)。
4月、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淘金路淘金家园第四期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清理东汉、三国及唐代墓葬4座,出土文物近40件(套)。
5月1日,《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正式实施。
5月1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南粤先贤馆建设工程考古成果展”开幕。展览至11月17日结束。
5—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走马岗路136号广州铁路第五小学建设工地继续进行勘探发掘。两次考古共计勘探面积1500平方米,发掘西汉至明代墓葬41座,出土文物161件(套)。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淘金北路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圣婴院近代遗址进行考古勘查,清理出两个砖砌井坑。
8—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工地进行勘探。试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明清时期建筑基址。
9月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淘金北路淘金畔山豪庭西楼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目前已清理西汉木椁墓3座、唐墓2座,出土文物112件(套)。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云机场空港经济起步区第一期86平方公里区域进行考古调查。
9—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从化横岭发掘先秦时期墓地。
2011年9-10月,2012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路220千伏永福变电站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西汉、东汉、晋南朝、唐代墓葬20座。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起义路158号广东华侨中学教学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晋南朝大型木构水渠,出土汉至明清时期遗物。
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六朝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清理南汉至宋代的大型围墙基址2处、宋代房基1处、宋代铺地砖走道2条、宋元时期的坑遗迹1处、唐至明清的水井29口、宋至明清的灰坑32座,出土文物200余件。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花(都)(东)莞高速公路工程沿线进行考古勘探,面积257000平方米,发现4处文物埋藏点和1处不可移动文物(钟落潭镇良田管理区金盘村的宋氏宗祠)。
1月、9-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市新塘镇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阿里巴巴项目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90000平方米,发掘面积230平方米,清理商至西周时期的灰坑5座、房基2处,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墓葬1座,晋、南朝时期墓葬5座,南汉时期房基1座,明代土坑墓3座,出土文物45件(套)。
2-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萝岗区水西环路西侧的萝岗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一期项目建筑工地进行考古勘探,面积10000平方米,未发现重要文化遗存。
2-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风中路和仓边路交界S8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东汉木构水渠1条、水井1口,五代建筑遗址1处,唐至清代水井36口、灰坑14个,出土重要文物标本400余件。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从化召开“2010-2011年度广州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成果汇报会”,省文物局及市文广新局有关领导,各区文广新局,市、区属部分文博单位负责人及建设单位代表、部分媒体记者参加汇报会。
3-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的广州中新知识城起步区进行考古调查,面积35万平方米,在起步区周边发现古遗存4处。
4-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萝岗区联和新村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50平方米,发现宋墓1座。
4月、7月、10-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淘金家园第三期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掘墓葬27座,包括西汉墓6座、东汉砖室墓2座、南朝砖室墓3座、隋唐砖室、土坑墓16座,出土文物200余件套。
4-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走马岗路136号广州铁路第五小学教学楼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清理西汉至明代墓葬12座。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等8名业务人员赴五华狮雄山遗址考察,并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行座谈交流。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广东省地下应急物资库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清理汉、南朝墓葬5座。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元里大道165号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5000平方米,未发现重要文化遗存。
5-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市新塘镇开展地下文物资源调查,发现古遗址33处。
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萝岗区广汕路华侨段的雅居乐科学城项目二期建设工地进行调查和勘探,调查面积30万平方米,勘探面积30000平方米,发现战国、两汉、唐宋、清代文化遗物。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番禺区化龙镇柏堂村广州国际商贸城达道物流商贸中心项目建设工地进行考古调查,面积48万平方米,发现4处不可移动文物和明清墓5座,还有汉唐时期的陶器。
6月27-7月1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职考古发掘队7人参加国家文物局在四川成都举办的考古发掘电子审批培训班,并与成都博物院同行交流。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萝岗区九佛镇何棠下村的贵一何公祠进行考古调查。
7-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广州动物园犀牛馆建设工地发掘东汉、南朝、隋唐和明代砖室墓各1座,出土文物近70件套。
7-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盘福路7号东风西路小学教学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明代河埠和堤岸,以及唐宋时期文化遗存。
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花都区花东镇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工程抢维修中心项目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面积10000平方米,未发现重要遗存。
8-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小谷围北亭村山文头岗村民自建房屋铺设路面地段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70平方米,发现东汉墓1座,另有南汉建筑基址1处,可能为南汉皇宫的行宫“昌华苑”。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从化市鳌头镇广州发展鳌头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面积6000平方米,未发现重要遗存。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萝岗区黄麻村、水西村的广州市凤凰山隧道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勘探,面积60000平方米,发现南朝墓1座。
10月14-21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韩维龙、易西兵赴新疆乌鲁木齐参加“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学术交流,并考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平碉楼与村落。
是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年度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是年,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一批文物给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南侧鸿晖大厦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150平方米,清理东汉、东晋、南朝的城墙角台,东晋、南朝和唐代护城河堤岸,以及南汉、宋代城墙和排水涵洞等重要遗迹。
1-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西汉至明代墓葬164座。至此,旧广州铸管厂地块共发掘墓葬234座,出土文物2261件(套)。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风东路广东省地质大厦工地进行考古勘探,未发现重要文化遗存。
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沙太路红丰住宅小区建设工地发掘清代家族墓地。
4-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达道路广铁职工综合楼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清理西汉、东汉、三国、南朝时期墓葬6座,唐宋时期水井1口,出土文物80件(套)。
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市正果镇及增江街境内开展增江东岸地下文物资源调查,共发现古遗址45处。
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水荫路75号大院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汉唐墓葬6座。
7-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解放北路广隆大厦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明清石构水岸遗迹。
8-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一期地下车场工地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南汉宋代建筑基址,出土晋南朝至明清时期遗物。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市新塘镇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考古调查,发掘25处古遗址古墓葬。
10-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市新塘镇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完成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和日立汽车项目用地的勘探,勘探面积6万平方米,发现古遗址23处。对鲤鱼岗先秦遗址、水口山先秦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40平方米,清理唐、宋墓葬各1座,出土器物约90件。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越秀公园明城墙基址进行考古勘查。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横枝岗1号大院发掘西汉、南朝、唐代墓葬10座。
是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沙横沥电厂、花(都)东(莞)高速公路施工沿线、黄埔电厂燃煤基地等项目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15000平方米。
是年,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借出17件南汉时期文物给南越王宫博物馆、调拨64件陶瓷标本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用于文物展览。
2009年6-10月、2010年2-7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机务段生活小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清理西汉南越国至五代时期墓葬72座,出土各类文物600多件(套)。
2009年8月中旬至2010年9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增(城)从(化)高速公路建设,对扶浮岭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15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墓葬525座、明代砖瓦窑址1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套)。这是迄今广州地区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化遗物最丰富的先秦遗址。
2009年10月、2010年2月、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路黄花岗创意大道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共清理西汉至唐代墓葬25座。
2009年11月中旬至2010年1月中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埔区文冲街大田山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勘探面积30000平方米,发掘东汉砖室墓4座,清代土坑墓4座,出土文物标本140余件(套)。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应中共河源市委领导邀请,经广东省文物局同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赴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开展考古工作。试掘面积141.2平方米,出土瓷器、釉陶、铜钱、铜镜等文物372件,已移交龙川县博物馆。
2009年12月下旬至2010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教学楼工程东南片区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约600平方米,发现汉、晋、隋唐及清代墓葬17座,出土文物标本102件(套)。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走马岗路28号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9000平方米,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西汉墓9座、东汉墓2座、晋代砖室墓1座、南朝砖室墓7座、隋唐墓6座,以及明清墓多座。出土文物147件(套)。
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陈家祠文化广场建设,对陈家祠前的水塘进行了考古勘查,清出水塘的南岸线。
1-12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地块进行古勘探和发掘,考古勘探面积近40000平方米,发掘南越国、东汉、东晋、南朝、唐、宋、明代墓葬70座,还有数十座小型明清时期土坑墓,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套)。
3-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湾路141号二轻时尚创意园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50平方米,清理西汉墓8座、南朝砖室墓2座,及清墓10余座,此外还有唐宋时期灰沟1条、水井2眼。出土陶、瓷、滑石、铜等质地的重要文物标本50件(套)。
3月18-20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举行2009年文物保护与城市考古业务汇报会暨工作总结会议。
3-10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疗辅助大楼工地进行勘探和发掘,考古勘探面积8000平方米,发掘西汉、东汉、三国晋南朝、隋唐及明清时期墓葬120座、唐宋时期水井11口、灰沟1条、灰坑2个,出土各类文物约900件(套)。
4-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参加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鲁山县马厂遗址的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0000平方米,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清理以汉、宋元时期为主的文化遗存,出土陶、瓷、铜、铁、骨、石等各类文物649件(套)。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赴河南考察学习,参观了本所的南水北调建设工程考古工地,以及河南的文化遗产。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陈岗路广州车辆段综合住宅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5000平方米,发掘西汉至宋代墓葬12座。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99号市委党校教学楼工地进行勘探和发掘,发掘汉南朝墓葬8座,出土文物近200件(套)。
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埔区茅岗小学田径场改造工程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发掘东汉墓2座,出土文物59件。
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编的《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论文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0月下旬,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12件广州宋明六脉渠出土青花瓷片及宋代城砖给越秀区博物馆,用于东濠涌博物馆的陈列展出。
1951年
12月2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市长朱光兼任主任委员,文教局局长邹屏、民政局局长古关贤兼任副主任委员,聘请胡根天、商承祚、容庚、梁钊韬等专家学者14人为委员,刘节、凌丽甫等5人为顾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革命文物组(组长胡天根)、古文物组(组长陈大年)、古建筑组(组长龙庆忠)。同时开展田野考古工作。
1952年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南郊客村敦和乡狐狸山发掘1座“建兴二年”纪年晋墓。
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山四路广州市文化馆(1953年文教分家后为广州市文化局的所在地)大院内,开展文物普查、征集的业务工作,并配合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是年底,黄文宽、黄美琛、李敬镒到湖南长沙参加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化部主持的考古发掘现场实习。
1953年
2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石头岗工地发掘古墓40余座。其中1座秦代木椁墓,出土有“蕃禺”烙印的椭圆形漆奁。漆奁的烙印说明它是当时番禺工官所制造;“蕃禺”即“番禺”,是当时南海郡的郡治,也是“番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这是秦平南越在岭南设置郡县的历史物证。
此次发掘揭开了广州配合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
是年初,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东郊发现多座东汉和唐墓。在建设新村孖鱼岗发掘1座东汉砖室墓,墓砖上有“永元九年甘溪造万岁富昌”等戳印。
6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塘望岗发掘1座南朝砖室墓,封门外有砖砌排水沟。
8月11日,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考古人员训
练班开学。参加学习的学员共100多名,广州市首次派往学习的有麦英豪、黎金、梁振雄3人,11月4日结业。
12月,在东郊孖鱼岗发现五代南汉“乾亨重宝”铅钱。
是年,在先烈路龙生岗发掘汉唐古墓50余座。其中1座东汉前期夫妻合葬木椁墓,随葬有大量釉陶器、铜镜、铜带钩以及盒、奁、盘、案等漆器和木船、木俑等,还有玛瑙珠和大量玻璃珠饰。木船为广州汉墓首次发现的汉代楼船,有彩绘图案。出土的大量蓝色、浅蓝色玻璃珠,有3个样品经过化验,
所含元素与我国古代低温铅钡玻璃系统不同,可见这些珠饰是东汉初年从海上输入的舶来品。
1954年
1月,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广州东北郊的萝岗石马村,发掘五代南汉第四代皇帝刘晟的昭陵,出土石俑、石马各2件,釉瓷器30多件,陶器100多件。
2月24日,广州市文化局首次在岭南文物宫(今文化公园)举办广州市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展期41天,观众26万余人次。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建设新村工地发掘晚唐姚潭墓,出土墓志1方,白瓷碗2件,胎质洁白,坚硬厚重,属邢窑系统。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小北登峰路市保育院发掘2座宋墓,出土墓志2方、青花小瓷坛5个、黑釉小陶罐5个及宋代景德—绍圣年间铜钱20余枚。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越秀山镇海楼后面的山坳上发现唐天祐三年(906)清海军节度使掌书记王涣墓,出土一方石墓志,上书1700多字,记载有政令、官制、墓主及撰文人的事迹,为广东发现唐代志石最大和志文最多的墓志。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小北蟹岗清理古墓40余座。
7月23日,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等单位举办的全国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参加学习的学员101人。广州市派往学习的有李杰、陈宏兴2人。10月22日结业。
8月,在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工地发现南汉“乾亨重宝”铅钱。
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南郊南石头村发掘2座西汉末年大型木椁墓,出土陶器238件、铜器7件、五铢铜钱196枚、珠饰249粒。9-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后岗和孖岗发掘6 座古墓,其中2座南越国时期木椁墓,1座六朝砖室墓,1座明代埋骨灰的砖坑。孖岗1座晋墓出土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等铭文的墓砖。
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羊山横路发掘1座东汉前期墓,前室为横长方形,有3个并列的后室。出土器物60余件。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小北横枝岗发掘墓葬5座,包括西汉木椁墓3座、东汉砖室墓1座、六朝砖室墓1座。其中1座西汉中期夫妻合葬木椁墓出土3件蓝色玻璃碗,据鉴定属于钠钙玻璃系统,从其制作风格及所含元素分析,似是地中海南岸古罗马玻璃中心公元前1世纪的产品。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配合基建工程中清理古墓153座,其中南越国时期墓葬21座、西汉17座、东汉35座、六朝58座、唐至明22座,出土文物2310件。
同年,在北京举办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广州送展的有汉墓出土釉陶和唐墓出土的邢窑白瓷等文物。
1955年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东郊十九路军坟场后发掘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出土陶船、马车、屋、仓、灶、城堡、舞俑、坐俑、侍俑等文物249件。陶船分前中后三舱,两舷设掌舵的走道,后舱设有厕所,船头有锚,船尾有舵,结构完备。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梅花村发掘古墓4座,2座是西汉墓。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海珠区前进路大元岗发掘4座两汉墓葬。同年在大元岗共清理汉墓14座。其中1座西汉墓出土1件陶制胡俑座灯。这些胡俑在广州汉墓出现,是汉武帝以来,广州地区与南亚诸国海外贸易日益频繁的反映。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北郊苏联展览馆建设工地清理西汉—六朝墓7座。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北郊桂花岗发掘3座晋墓,都是长方形券顶砖室墓。4号墓砖一端印有“宜侯王”“甫蓝海造”等字。另外,在桂花岗脚发现南汉铅钱窖藏。
4-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侨新村建设工地发掘古墓45座,有38座木椁墓属西汉初期即南越国时期贵族墓葬。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永福村清理明正德二年(1507)王氏墓。该墓有较完整的坟面建筑,左右各有石翁仲1个,出土黑釉小罐5件、石墓志1合。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沙河永福村茶亭发掘1座大型南朝墓,出土青釉器14件。此墓规模宏大,结砌精巧,发掘后原地保存。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横枝岗疗养院工地清理古墓28座,其中17座唐墓,皆小型砖室墓,属晚唐年间,为广州唐代墓葬的情况及分布提供了新资料。
是年底,在从化流溪河上游吕田发现古代人类遗物地点一处,陶片以大小方格纹和大小“米”字纹最多。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南医学院清理古墓18座,有7座是西汉后期的木椁墓。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北郊蛇头岗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工地发掘3座西汉木椁墓。
是年,广州市文管处在北郊七星岗发掘一座“永兴二年”纪年晋墓。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发掘古墓145座,出土文物4750件。
1956年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侨新村蚬壳岗、玉子岗分别清理西汉早期木椁墓和东汉前期砖室墓各1座。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黄花岗和执信路发掘古墓5座,其中2座西汉墓、2座六朝墓和1座唐墓。西汉墓出土独木舟形的棺具和木俑、木兽、彩画漆器、陶豆、磨光的灰黑色陶钫,是广州西汉墓的首次发现。
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郊犀牛路马潢水岗发掘宋代砖室墓1座。出土八瓣葵花形铜镜、影青龙瓶、开元通宝铜钱等。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宋代龙窑遗址1座,命名为“西村窑”。这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型窑场。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郊西村发掘52座保存较好的古墓葬。1号墓位于皇帝岗,为西汉中期木椁墓,成为划分西汉早晚期墓葬年代的标志之一。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海珠区大元岗发掘汉墓9座。
是年,广州市博物馆举办《广东地区原始社会文物》《广东地区汉代文物》《广东科学文物》《广东地区近百年革命文物》等专题展览。
是年至1957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在广州市北郊发现遗址9处,在东北郊龙洞一带发现遗址17处。
是年底至1957年初,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梅花村象栏岗发掘明朝南京工部尚书戴缙夫妇合葬墓。墓室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石砌筑,外层用灰沙夯筑。
是年底至1958年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动物园工地清理古墓葬23座,包括西汉木椁墓10座、东汉砖室墓5座、南朝砖室墓2座、唐代砖室墓6座。其中麻鹰岗发掘的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出土有 “辛偃” 玉印和大量陶玉质礼器及生活用具、铜铁制酒器、兵器、车刀器、镏金铜女俑等,是西汉南越国高级贵族墓。另一座东汉砖室墓,前室为圆锥形穹隆顶,在棺室后端拱顶的正中有一砖刻有“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文字,并出土有陶城堡模型。
1957年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中山大学历史系对东北郊龙洞飞鹅岭遗址群的菱塘岗、青山岗等进行试掘,出土一批夹砂粗陶、泥质印纹陶和磨制石器。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河南新村简家岗发现4座宋代火葬墓及1座元代至正年间砖室墓。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1座长方形叠涩顶砖室墓,墓壁平砖一侧印有反文“永嘉三年四月廿日戊子于赤岸造”文字。
是年初,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汉唐墓葬20余座。其中1座西汉中期木椁墓,出土1件木船有前后两舱,船首尾分别有木俑持桨掌舵。这是广州汉墓出土结构形制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木船。
3月下旬,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晚唐木椁墓1座,出土墓志砖1块,志文不清。
3月下旬,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梅花村象栏岗发掘东汉早期木椁墓1座,椁室筑成两级,出土“五铢”“大泉五十”“货泉”等钱币。
5—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侨新村竹园岗发掘汉唐古墓10座,包括西汉木椁墓4座、六朝砖室墓3座,晚唐小型砖室墓3座。其中1座大型木椁墓出土刻“李嘉”白文玉印、龙形玉珮,1件陶瓮印有“常御”白文,3件陶罐的肩腹部有“居室”印文。这座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墓主当是南越国的高级贵族。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郊沙河顶狮子岗发掘1座西晋大型砖室墓,大部分墓砖印有各种图案及铭文,其中多数有纪年文字,以“建兴四年作”为多,出土遗物74件。
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发现一批窖藏五代南汉“乾亨重宝”铅钱。
1958年
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白云山北麓发现磨刀坑汉代遗址,8月进行调查。
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42号东汉木椁墓,木椁保存完整,出土一批漆木器。
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北郊沙河镇以北的双燕岗发现1座元代墓葬。出土2件青白釉瓷瓶、1件瓷香炉,以及1面铜镜、2枚铜钱。
7月,增城三江镇金兰寺村发现新石器贝丘遗址,由广东省考古队莫稚率队前往发掘,出土文物有陶祖、石斧、石锛、石刀、砺石等一批。
1959年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白云山磨刀坑汉代遗址进行复查。发现方格纹、米字纹、夔纹、雷纹和编织纹的陶片。
7—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广从公路南段进行调查,发现日月岭、上村岭以及磨刀坑等10处遗址,年代大致为春秋和西汉时期。
1960年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郊沙河顶发掘1座东汉夫妇合葬砖室墓。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从化猪牯岭和围仔脑发现2处古文化遗址,有硬陶圜底、附矮圈足或高圈足的罐形器,纹饰有绳纹、篮纹、曲折纹、雷纹和夔纹。夹砂粗陶有绳纹圜底釜。
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北郊三元里马棚岗发掘汉至宋代墓葬16座。有11座是西汉墓,包括、土坑墓2座、木椁墓9座,M1保存完好,随葬器物丰富。
10月,经考古发掘,花县洪秀全故居、书房阁重建完成,正式对外开放。
是年,在东郊沙河顶发掘1座东汉单棺室砖室墓,出土3件铜案,其为罕见。
是年,开始着手整理1953年以来广州发掘的409座两汉墓葬资料,为编写考古专刊做准备。
1961年
7-8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增城县三江金兰寺村后山冈发掘贝丘遗址,发现3个文化层,出土陶祖、石斧、石锛、石刀、砺石等一批遗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人骨架保存完好。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麦英豪、黎金等编写完成70万字的《广州汉墓》初稿。
1962年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区庄罗岗发掘27座秦汉墓葬,其中4号秦墓出土1件铜戈刻有“十四年属邦工口(师)蕺丞口口口”12字铭文,应为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铸制的兵器,铜戈主人当是秦统一岭南的将士。
7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中央美术史美术理论系合组的广东省考古发掘队对增城西瓜岭战国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一批以“米”字印纹为特征的几何印纹硬陶。
7月,《广州汉墓》油印稿分寄国内有关专家和单位征求意见。
1964年
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姚家岗发掘明太监韦眷墓。出土外国银币3枚,2枚是1475年
铸造的榜葛剌(今孟加拉)银币,1枚是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帕斯夸尔•马利皮埃罗所铸银币。这
是广州第一次考古发现外国货币。
1965年
东郊萝岗公社暹岗大队农民在苏元山西北发现剑、戈等5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
1966年
6月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使文物考古工作全面停顿。
1968年
9月28日 ,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广州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馆、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州美术馆等6个单位合并为“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属下的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改为“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地址在原广州美术馆。
1971年
是年,文物工作逐步恢复,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勘探发掘得以进行,在广州火车站北走马岗发现古墓。
1972年
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越华路西段广仁路正对处,发现宋代子城的西墙基遗址,呈南北向,出有“水军广州修城砖”等字样的城砖。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三元里走马岗清理西汉初期墓葬4座,出土陶器、铜镜等文物一批。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黄埔新洲造船厂工地发掘清末高官梁诚墓。墓主身穿清朝官服,佩翡翠玉朝珠。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西村克山清理1座东汉砖室墓,墓砖有“永元十六年三月作东冶桥北陈次华灶”长条戳印。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北郊流花桥清理东晋砖室墓1座,在砖的侧面有“大兴二年七月三日造”文字,同出“部曲督印”铜印1枚。
1973年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环市东路淘金坑白云宾馆工地发掘南越国时期墓葬22座,为南越国
中小官吏的墓群。M16出土一件陶瓮戳印有“长秋居室”陶文,据此可判定这座墓的绝对年代在景、武间的33年当中(公元前144~前111年)为广州地区南越国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年代标尺。
4月,增城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发现唐墓一座,出土有三彩马、白瓷碗等文物。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在萝岗公社暹岗大队3个地点调查发现青铜时代遗存,采集到石器、夹砂
粗陶和印纹硬陶等遗物。遗址的年代上限可能为春秋时期,下限约在秦汉时期。
1974年
10月,中山四路广州市文化局在大院内挖人防工程中,发现大型的造船工场遗址。
1975年
6月1日,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市文化局成立试掘古代造船工场遗址领导小组。
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处考古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5级师生对古代造船工场遗址进行试掘,清理出2座呈东西走向平行排列(后经钻探得知为3座)的造船台及木料加工场地。在造船遗址之上,还揭出一段用大型砖石铺砌的南越国宫署走道。
是年,国家文物局派麦英豪赴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任随展组组长。
1976年
12月,农民在增城石滩镇岗贝村天麻山采集到战国编钟3件。
1977年
3月底至4月10日,广州市文物管理处考古组在番禺县钟村镇大洲村发掘古龙船一艘,船长47.6米,船最高为0.62米,属清代康熙年间所造。这是该县内发现的最早的龙船。
4月,在中山五路北京服装店内发现东汉造船工场遗址。
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香港展出,国家文物局委任麦英豪为随展工作组组长。
1979年
5月28日,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同意撤销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馆、广州市文物商店的建制,广州市文物管理处为广州市文化局直属单位,负责日常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次年1月正式实行。
1980年
6月1、2日,麦英豪应中山大学历史系邀请为该系考古专业作“广州地区汉代考古研究”学术讲座。
10月,国家文物局委派麦英豪赴美国担任“伟大的中国青铜器时代展览”随展工作组组长。
11月7日,联邦德国“古波斯船-瓦丝柯德”木帆船全体船员到广州博物馆参观,了解我国古代造
船业和海上交通情况。
1981年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东郊沙河顶永福村星海音乐学院内发掘1座西晋“太熙元年”墓。出土的陶牛车、骑马俑、簋等随葬品,皆广州晋墓中首见。“太熙”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这是广州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晋墓。
12月,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组织编写,麦英豪、黎金执笔的广州第一部考古专著——《广州汉墓》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2年
1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穗府[82]4号文,转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文物普查工作通知》,广州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华嘉任组长。
3月15日,解放北路象岗广东省政府基建工地发现古炮3门,其中最大的一门重3000斤,铸有“道光二十二年”字样。
4月,北郊葵涌龟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广州文物管理处进行试掘,出土磨制石斧、石环和陶纺轮以及各种印有雷纹、曲尺纹、绳纹的陶片一批。
5月2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关于恢复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恢复正常工作,组织第二次全市范围内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制定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并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进行考古考古调查与发掘。
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北郊瑶台柳园岗发掘南越国至唐代古墓48座,出土文物711件。其中有43座是南越国中小官吏的墓葬。
1983年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西村凤凰岗发掘1座西汉南越国时期大型木椁墓,出土20余件精美玉器。
6月9日,解放北路象岗建筑工地发现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6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田纪云批准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发掘广州象岗大型汉墓的请示报告》。
7月4日,象岗汉墓发掘领导小组等机构成立,欧初任领导小组组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广东省博物馆派人组成“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麦英豪任发掘队长,黄展岳、杨式挺任副队长。发掘队下设考古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考古组成员有白荣金、杜玉生、李季、古运泉、冼锦祥、黄淼章、陈伟汉、吕烈丹、黄洁玲、邱书怀、黄清源。
8月25日,象岗南越王墓正式动工发掘。中共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广州市长叶选平及欧初、朱森林、王宗春、罗培元等领导参加动工仪式。
9月,《广州汉墓》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0月6日,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工作结束。这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发掘成果被列为当时的全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发掘后,墓室原地保存并建立博物馆。
11月18日,广州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在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穗港汉墓出土文物展”。配合展览,麦英豪作“汉代番禺的衣食住行”的演讲。
1984年
7月29日,南越王墓部分出土文物珍品送北京参加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
11月,历时2年半的广州市文物普查工作结束,查得古墓葬、古遗址300多处,古建筑1400多座,近代史迹400处,发现文献、碑刻、陶瓷、书画等珍贵文物一批。
1985年
1月,麦英豪、黎金撰写的论文《汉代的番禺——广州秦汉考古举要》获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3月11日,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暨文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在番禺召开,麦英豪任首任会
长。
9月1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重新调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欧初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5人,委员20人,秘书长黄流沙。设办公室,分设行政、文物、流散文物、田野考古等部门,由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1986年
3月,麦英豪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由李汝宽中国考古美术系列讲座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考古学术研讨会。第四讲主题包括:近年来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吴越文化和南越文化。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狮带岗麓湖住宅区清理唐代砖砌双室墓1座。
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广州大学校园内发掘3座东晋砖室墓,出土铜器、青釉器等文物数十件。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东山农林东路广州铁路局某宿舍建筑工地发掘一座西汉初年木椁墓,木材保存完好,结构完整,随葬漆木器、陶器等器物200余件。
12月10日,“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议上被确定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麦英豪为课题主持人。
1987年
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与番禺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在番禺莲花山莲花城清理清兵营遗址。
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黄埔夏园石场发掘1座唐代双室砖室墓,出土唐三彩马和骆驼等文物,这是广州首次正式考古发现三彩器。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麦英豪、黄淼章执笔的《广州西村窑》,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
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与龙门县博物馆在龙门县草蓝田镇杨屋村清理土窑2座,由于遗物极少,年代不明。
1988年
3月30日,广州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发布穗职改办[88]22号文,经广东省文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广州市文物博物馆系统首批助理研究馆员56人、副研究馆员27人、研究馆员1人。考古专
业的麦英豪为广东省文物博物馆系统第一位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黎金,馆员黄淼章。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环市路花果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工地发掘西汉木椁墓1座,随葬30余件陶器及玉印、玉具剑和铜镜等。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增城博物馆在新塘镇大统岗发掘2座东汉墓,出土陶罐、陶壶、陶屋、陶灶、陶釜等文物29件。
9—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中山五路百货商店(新大新公司)建筑工地地表以下7米,随工清理一处南越国时期砖砌斗池状建筑遗址,出土“万岁”瓦当、“半两”铜钱等文物一批。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配合广深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对白云区萝岗镇九毛岭先秦遗址进行发掘,面积200平方米。
12月,《广州西村窑》获广州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1989年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广州大学清理1座东晋砖室墓,出土1方墓志砖,阴刻“甄寿亡亲解夫人墓”,这在广州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沙河顶白云区少年宫发掘1座南朝砖室墓。
6月中旬,增城永和镇天蚕山明代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墓,南香山明南京礼部尚书霍韬墓被盗。湛若水墓被炸开墓室,墓包炸裂,庑殿式墓顶掀去一大块。后破案并追回陶俑、陶罐等文物20件。
7月,增城市宁西镇斯庄打水坑发现7座宋代砖窑,附近采集到“广州修城砖”的文字砖。
1990年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会同番禺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分别在番禺市桥、大石镇发掘东汉砖室墓4座。
5月,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的《广州市文物志》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6—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番禺南村镇沙边村发掘宋代窑址1处。
8月,麦英豪、黄展岳、杨式挺、白荣金、全洪等对《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专刊进行修订并改写部分章节,最后由麦英豪、黄展岳统稿、定稿。
1991年
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3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和平之船”抵广州。上岸后,按中国古老传统立即到南海神庙考察,揭开了在中国考察的序幕。随后还考察了南越王墓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市港务局协助下,配合珠江的莲花山航道疏浚工程,出航调查沉船。因技术原因,沉船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年代不明。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三元里走马岗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发掘1座南朝砖室墓,出土较精美青釉瓷器。
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环市西路克山广州铁路局宿舍工地发掘1座明墓,为砖与灰沙结合的长方形券顶单室墓,墓内出土墓志2方。
9月7-15日,麦英豪赴美国夏威夷参加“亚太地区热带环境文物保护”学术讨论会。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著的《西汉南越王墓》(上、下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麦英豪、黄展岳、杨式挺、吕烈丹、黄淼章、陈伟汉、冼锦祥、黄洁玲、全洪等分工执笔。
12月,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求知雅集、两木出版社合作出版《南越王墓玉器》大型图录。该图录由林业强编辑,麦英豪、黄展岳、闻广、全洪等撰写论文和图版解说。
1992年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番禺钟村祈福新村一期别墅区地块进行勘探,清理1座砖室墓,年代可能是隋代。
2-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福今路发掘1座西汉前期木椁墓,出土器物40余件。
5-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配合北环高速公路在白云山南麓狮子岗一带和天河长湴乡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锛、石斧和西汉的陶瓿等遗物,在狮子岗发掘7座明清时期墓葬。
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东郊龙洞华南植物研究所发掘1座清墓,出土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罐等器物。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先烈南路华泰宾馆前大宝岗发掘汉、南朝墓葬7座。
12月,《广州市文物志》获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3年
1月,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博学会合编的《羊城文物博物研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先烈中路黄花岗科技街清理东汉砖室墓1座。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番禺文物管理办公室在番禺沙头镇龟岗发现1处东汉墓群,清理其中3座。
5月,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市文化局召开专题咨询会,就在秦汉造船遗址上建设信德文化广场的问题进行论证,确定“文物要保,项目要搞”的两利原则。
7-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番禺文物管理办公室在番禺沙头龟岗再发现东汉墓3座。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较场北路蟹岗广东省公安厅宿舍工地发掘东汉木椁墓1座,出土器物60多件。
1994年
年初,麦英豪赴澳门参加“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研讨会。
3-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先烈南路大宝岗西麓发掘东汉、南朝和明墓16座。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黄埔姬堂发现晋代墓葬4座,发掘其中3座,出土各类文物182件(套),重要的有滑石碣牌、铭牌、印章、铜镜及水田、马厩、猪羊圈、鸡屋等陶制模型明器。其中2号墓有“永嘉元年”纪年砖文,3号墓有“牙门将宣威将军武猛都尉关内侯南海郡增城县西卿(乡)梁盖年六十宜公位”铭牌。
5月26日,经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成立,下设筹建办公室、发掘办公室。
5-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番禺文物管理办公室在番禺沙边村大岗顶、双岗发掘宋代龙窑遗址两座,出土大量生活用瓷和窑具。
6—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秦造船遗址进行第二次试掘。除原有的一、二号船台外,又掘出第三号船台和木料加工场地。
7—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德政中路发掘唐代建筑遗址、码头遗址及五代南汉的水关遗址,出土大量晚唐至五代建筑构件及日用陶瓷器、铜钱等。
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增城县新塘镇自来水厂清理西汉中期木椁墓1座,出土器物20多件。此前水厂取土时采集到器物10余件。
9月,在教育路中喜大厦工地清理出唐宋遗址。
9月,《西汉南越王墓》获中国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11月24日,《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经广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批准,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实施。这是建国以来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获广东省人大通过的第一个地方法规。
1995年
1月15日,秦造船遗址发掘办公室在中山四路316号大门东侧埋设管线的沟渠工地,发现一件南汉时期的石柱础,雕刻16只狮子,这种造型在国内尚属首见。
2月,配合番禺博物馆筹建工作,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番禺沙头东汉墓群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6座东汉砖室墓。
4月,配合广州地铁一号线建设工程,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在地铁东山口站发掘汉—南朝墓6座。
5月9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所长肖亢达,副所长黄淼章,党支部书记谢红兵。内设行政科、考古队、地上文物科及南海神庙文物保管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业务由考古所承担,市文管办与市文化局文物处合署办公,文物管理的行政职能归市文化局。
6月,在中山五路地铁公园前站工地、原艳芳照相馆址下面发现宋代广州城墙遗址。没有进行正式发掘。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寺贝通津工地发现一处汉—南朝古墓群。发掘东汉墓5座、南朝墓3座。出土的一面规矩四灵铜镜为铜镜之精品。
7月,增城市荔城镇西村发现一座基本完好的南朝砖室墓,出土有天鸡壶等十余件青釉器。此墓就地封存。
8—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基建工地发掘南越国宫署大型石构水池建筑,建筑石板上发现有“蕃”等石刻文字,出土有完整的“万岁”瓦当和石柱等建筑构件。
9月,《西汉南越王墓》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8月30日,广州市文化局向国家文物局上报《关于广州市忠佑大街建筑工地考古发掘问题的请示报告》。9月1—4日,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玉环和麦英豪等5人赴北京,向国家文物局作了专题汇报。国家文物局邀请在京的部分专家听取了汇报,并审议了发掘材料及部分出土文物,初步认定这是南越宫苑的部分遗址,发现十分重要。
9月4日,国家文物局致函广东省文化厅,明确:已揭露出来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必须原址原状原地保护好,不得破坏;工地的基础工程必须立即暂时全面停止并扩大试掘范围;广州市文物部门要做好下一步的发掘方案和保护方案。
9月5日,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在广州市文化局上报的《关于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问题的紧急请示》上批示:同意报告,所提请治国、纪萱、蓉宾同志召集有关部门现场临字,并开会采取措施,确保有重大文物的保护及大楼基建工程计划的紧急修改,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注意保护应放在第一位。
9月8日,在西安出席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听取了麦英豪同志的汇报后,十分关心,要求国家文物局派人到现场指导下一步发掘工作,并发出专电指示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重视此事。
9月9日,广州市副市长姚蓉宾、刘锦湘召集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市长途电话局、市名城办公室等有关单位开会,决定原址原状保护南越国宫署遗址,要求声速修改大楼设计和施工方案。
9月12日,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带队,谢辰生、俞伟超、王丹华等人组成的专家组来到考古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扩大发掘面积,并在遗址外围进行勘探,力求弄清楚水池范围和周边遗迹分布情况。当天晚上,专家组与广州市政府戴治国副市长、姚蓉宾副市长及有关部门领导举行座谈,专家明确指出,发现的遗址为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部分,意义重大,要进行外围的钻探和做好保护。
9月20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就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向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呈交报告,报告高度评价了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现,指出这类石构建筑在国内尚属仅见,比北方的土台遗址更具观赏性,这样重要的遗迹,在国外的大都市中可能也只见于意大利的罗马。
9月22日,中共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对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情况报告作了批示:这处遗址是广东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我市建城的历史物证,意义重大,须予保护。按铁映同志和森林、子流同志的批示,尊重专家意见和建议,按“两利”的原则,由文化局提出方案,报市政府研究确定。
9月23日,广州市市长黎子流视察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现场,作了三点指示:一是要想办法尽快弄清楚遗址的范围和性质;二是要根据钻探了解的情况,确定下一步保护方案,把保护重大文物放在第一位;三要处理好文物和基建的关系,求得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黎市长当场还表示,已经批准财政局划拨专项发掘经费。如有重大发现,在建的大楼要易地建设。
9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做好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勘探和发掘工作的通知》。
9月29日,广东省副省长李兰芳受省长朱森林委托,到南越国宫署遗址现场考察后,指出:工地目前这样处理是对的,如特别重要,就不能在此搞建设项目;建设保护两全其美是不可能的,最后总是文物保护方面受损。要做长远考虑的准备,这里不要建,其周边工地也可考虑不建;文物工作者要如实、正确地、不受任何方面影响作出科学的结论。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南越国宫遗址的发掘和遗址周边约40000平方米的勘探工作。
12月,中山大学张荣芳教授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淼章合著的《南越国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
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横枝岗路78号市肿瘤医院工地发掘南朝墓2座,其中1座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发掘结束后原地保存。
1—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地铁一号线工程,在中山四路与吉祥路交界处,清理明代六脉渠“左一脉”的一段,当中有基址结构,可能是清风桥遗址。
2月18日,《中国文物报》报道南越国宫署遗址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铁一号线公园前站发现的宋代城墙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3—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梅花村广东省纪委、组织部建设工地发掘古墓葬4座,其中西汉墓1座、南朝墓3座。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麓景西路狮带岗市燃料公司建设工地发掘1座西汉墓,出土随葬品30余件。
5—7月,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发掘队对中山四路信德文化广场附楼工地进行试掘,面积150平方米。
5—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地铁上盖物业建设工程,对中山五路JY-2地块进行发掘,清理东汉时期建筑基址。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地铁东山口站发掘南朝墓3座、明代墓1座,出土各类文物30余件。
6—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有关部门对黄埔军校旧址进行探掘,面积达几百平方米,为黄埔军校复原重建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和数据。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下塘西路金鹿山庄工地发掘汉唐墓葬3座。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地铁一号线工程,在中山五路与教育路交汇处清理出宋代西湖木构护岸堤坝一段。
7—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珠区同福西路海幢寺工地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40平方米,清理汉代窑场废弃堆积,这是广州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窑址。
8—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越国宫署石构水池遗址西侧的儒良书院工地进行发掘,发现南越国时期砖砌水井1口,残深9米,结砌精工。井内出土大量南越国宫署的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多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9月20日,有市民发现麓湖路横枝岗1号工地有人偷盗古墓中的青铜器,当即报警,公安人员现场截获汉代文物8件。这是广州市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在施工现场盗墓事件。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环市西路市坑道管理所综合楼工地发掘东汉至宋代墓葬10座。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横枝岗1号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汉至明清墓葬23座,其中17座已遭施工不同程度破坏,9座遭摧毁性破坏,还有部分被盗掘。
10月29日,广州市副市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戴治国在横枝岗工地召开现场会,强调依法保护文物,追回被盗文物。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沙河顶十九路军坟场工地发掘东汉墓1座。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梅花村广东省军区企业局工地发掘西汉至南朝墓7座。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七路西门口明代城门遗址进行初步清理。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华路与仓边路交汇处银山大厦工地发掘250平方米,发现宋代城墙遗址。
是年,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港西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地发掘东汉墓1座。
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农林下路三横路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工地发掘东汉至六朝墓葬6座。
4—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五路地铁JY—1地块发掘150平方米,清理出东汉、东晋、南朝三期叠压的城墙,为确定古代广州城墙的位置提供了准确坐标。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梅花村广东省委办公厅工地发掘汉墓2座。
5—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祥路吉祥大厦工地发掘100平方米,发现明清七块石遗迹和宋代六脉渠“左一脉”一段。发掘结束后将石砌渠体拆迁,以备将来复原。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荔镇西山村岭尾山发掘3座南朝墓。
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动物园北侧道路扩建工地发掘汉唐墓葬12座。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83号工地发掘东汉至宋代墓葬5座。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淘金北路珠江实业公司建设工地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0座。
7—12月,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发掘队在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大院内配合信德文化广场建设工程进行大面积发掘,发掘长逾150米的曲流石渠、回廊等遗迹,这是南越国宫署御花园人工水景的重要遗存。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沙河顶十九路军坟场工地发掘东汉砖室墓1座。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横枝岗95号市胸科医院工地发掘汉唐墓葬5座。
10月28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15周年,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厅、市文管会、市普法办公室和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保护地下文物成果展(1990—1997)”,在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展出。通过实物、照片、模型等手段,展出和再现了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仓边路宋代城墙遗址,中山五路宋代城墙遗址,吉祥路及中山五路宋、明时期六脉渠遗址,海幢寺汉代窑址,横枝岗古墓群,东山木椁大墓及番禺沙头汉墓群等发掘成果,展出各类文物377件(套)。
11月13日,越南社会与人文科学中心考古研究院何文晋教授一行4人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访问交流,并参观了“保护地下文物成果展”。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84号中华文化广场工地发掘汉唐墓葬3座。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地铁JY—2地块发掘100平方米,发现汉唐遗址。
11月至1998年1月,应香港特区政府文康广播局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香港大屿山北部进行考古调查,这是广州市首次派队参加香港的田野考古工作。
12月16、1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萧亢达、副所长黄淼章应邀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文物教育国际研讨会”,并作了发言。
12月18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到南越国宫署御苑发掘现场视察,指出这是我国秦汉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12月27日,广东省文化厅在南越国宫署御苑遗迹现场召开有关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学者专家的论证会,会议由薛连山副厅长主持。
12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视察南越国宫署御苑遗迹发掘现场,指示一定要把遗迹保护好。
是年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农林上路上横路6号建设工地发现西汉大墓。
1998年
1—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农林上路四横路6号建设工地发掘的西汉墓进行发掘。这是一座西汉早期大型木椁墓,不少木椁板都刻有吉祥用语或编号,随葬品有漆器、木器、竹器、陶器、玉器等430余件(套)。
1月9—10日,国家文物局在广州市政府礼堂主持召开“广州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宫苑遗迹发掘论证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与各学科的13位专家参加论证会。专家认为:宫苑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中国宫苑实例,也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应严格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格予以保护。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五路JY—1地块再次发掘300多平方米。广州市人民下放决定对城墙基址原地保护,纳入建设规划。
2月11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现场召开会议,副市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戴治国主持会议,会议审议了南越国宫署御苑遗迹保护方案,并形成会议纪要。
2月18日,《中国文物报》公布广州南越国御苑遗迹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月20日,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到南越国宫署遗迹发掘现场检查工作。指示:遗址要作紧急保护,要做好4.8万平方米遗址绝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要做出近期和长远的发掘计划。
2—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华路银山大厦附楼工地进行跟踪发掘,清理唐代和宋代城墙遗址。这是广州首次发现唐代城墙遗址。
3—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广州警备司令部基建工地发掘汉唐墓葬9座。
4月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发掘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南越国御苑遗址发掘情况。广州市副市长姚蓉宾主持会议,副市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戴治国讲话。
5月29日,“广州秦造船遗址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完成使命,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为市文化局下属的处级事业单位,负责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和遗址博物馆
的筹建工作。
5—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梅花村65号工地发掘东汉至南朝墓3座。其中东汉木椁墓和砖室墓各1座,南朝砖室墓1座。
5—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市博物馆联合发掘番禺钟村、屏山村东汉墓群,共发掘东汉墓15座,出土“番禺都亭长陈诵”和“永元十五年”等刻字砖和文物一批。
5—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秉政街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发掘东汉木构建筑遗迹以及唐、宋各时期文化层。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部学术专刊《广州文物考古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7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听取市文化局关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保护工作和设想的汇报后指出: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保护要朝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向努力。
7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通告》(穗府[1998]62号文),正式确定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保护范围,总面积为4.8万平方米。
7—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五路吉祥大厦工地地表以下10余米深处发掘一批恐龙蛋化石。这是广州地区首次对该类遗存进行的考古发掘。
7—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福路37号永福大厦工地发掘汉唐墓葬5座,其中1座南朝墓结砌精巧,结构完好,发掘结束后在原地保存。
8—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一路100号建设工地发掘东汉、南朝、唐代砖室墓12座,以及西汉和五代南汉时期的灰坑等遗迹。1座东汉墓出土的铜刀有“阳嘉九年”的铭文。
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七路西门口明代西城门瓮城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这是迄今广州发现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城门遗址。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遗址在原地保护,并纳入中山七路的扩建规划。
10月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率领全国政协代表赴广东打击文物盗窃走私问题联合调查组一行36人,到黄埔军校旧址、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考察。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下塘西路西侧飞鹅岭东麓发掘唐墓2座。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云国际机场新址15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调查,发掘古代遗址和墓葬多处。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园中路云台花园酒家工地发掘明墓2座。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81号大院西侧建设工地发掘古墓葬9座,其中东汉砖室墓4座、南朝砖室墓1座、唐代砖室墓2座、宋代砖墓1座、清代土坑墓1座,出土文物80余件。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淘金东路淘金家园工地发掘晚唐砖室墓4座,出土“广州同节度副使王复元”砖刻墓志。
12月至1999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福今路6号广东省气象局综合楼建设工地发掘古墓葬4座,其中2座南朝墓,汉、唐墓各1座。
1999年
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麓苑路38号商住楼工地发掘唐代墓葬2座,出土器物18件。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农林上路二横路发掘南朝墓7座,出土器物34件。
1—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广州内环路工程,在东山口立交桥地段发掘墓葬13座、西汉水井3口、东汉灰坑1个。
1—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新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工程,在花都区花山镇、花东镇和白云区同和镇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90000平方米,在8个地点发掘5900平方米,清理出宋元时期村落遗址2处、明清村落遗址1处、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51座。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81号工地发掘西汉和南朝墓各1座,出土文物60多件。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102号广空装备部工地发掘东汉砖室墓1座,出土文物59件套。该墓发掘结束后在原地保存。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较场西路28号工地发掘南朝水井1口。
5—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环路沙河桥南侧工地发掘汉唐墓葬6座,出土文物30多件。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环路南田路东段、前进路海印桥南段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8座,出土文物248件。
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南路恒捷大厦工地发掘西汉至南朝墓葬8座。
6—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环路恒福路横枝岗一带发掘古墓葬35座,出土文物300余件。
6—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华路越秀区政府工地发掘200余平方米,发现明清时期红砂岩砌筑的水渠。
8月至2000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府学电站建设工地发掘500余平方米,清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文化层,发现宋代大型磉礅和砖砌墙基、散水、走道以及灰坑等遗迹,出土一批青瓷和白瓷器。
9月,《西汉南越王墓》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麓湖路广州艺术博物院建设工地发掘南朝墓2座。
10—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地铁二号线建设,在中山五路公园前站工地发掘200平方米,清理唐宋房屋基址7处、西汉至明代水井11口,各时期灰坑36个,出土文物一批。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农林下路广东省委办公厅工地发掘南朝墓1座、西汉瓦片坑1个。
11月至2000年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北二环高速公路建设,在白云区萝岗镇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清理先秦时期的陶窑、墓葬、灰坑、柱洞等遗迹,以及南朝至清代墓葬10座、宋代村落遗址1处、宋代砖瓦窑址1处,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
2000年
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增城市博物馆配合广惠高速公路建设,在增城石滩镇围岭南坡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的灰坑、房址、灶坑、水沟等遗迹,以及10座东汉砖室墓,出土一批陶器和石器。
2—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办联合组队,在中山四路儿童公园内选点进行试掘,试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发现南越国宫殿散水、南朝水井、唐代走道、宋代磉礅等重要遗迹。
4—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光明广场建设工地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清理一处南越国时期的木构水闸遗迹,同时在闸口处还发现了可能是东汉城墙的基址,以及东汉、南朝的水井,唐代房基,宋代房基及走道等遗迹。
6月6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教授、刘绪教授一行到南越王宫署发掘现场指导工作。
6月2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洪的论文《南越国铜镜论述》获广州市第七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黄淼章的论文《谈谈五色药石与赵眜之死》获三等奖。
8月10、11日,国家文物局在广州大厦召开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成果论证会,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研究员、顾问谢辰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研究员,吉林大学张忠培教授,中国文物研究所叶学明研究员,广州市博物馆麦英豪研究员,中山大学曾骐教授、张荣芳教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运泉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等10位专家参加会议,对宫署遗址的发掘方式和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专家们还考察了正在发掘的西湖路光明广场木构水闸遗址。
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秀北路芳草街发掘100平方米,清理东汉至唐宋时期文化层。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对白云区新市清湖村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现明清文化遗存。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解放北路恒鑫御园工地发掘70平方米,清理宋明清文化遗存。
10—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文明路禺山市场工地发掘500平方米,清理汉代至宋明时期文化遗存。
12月9—10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陈伟汉和全洪参加了由广东造船史学会等单位在广州举行的“广州秦造船遗址真伪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
2001年
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广百新翼工地进行发掘,清理三国时期铜钱窖藏和唐代铸币遗址。
2000年11月至2001年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恒福路117号广东省银行医院工地勘探6300平方米,发掘西汉至明清墓葬33座,出土文物860余件。
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20号景盛房地产公司工地勘探6800平方米,发掘西汉至五代南汉时期墓葬21座,出土文物376件。
1—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番禺区博物馆对南沙经济开发区鹿颈村先秦遗址进行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清理商时期墓葬、灰坑、灰沟、活动面等遗迹,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和兽骨等遗物。其中一座墓葬出土3000多年前的完整人骨架,为广州地区首次考古发现。
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韶高速公路太和段进行调查,长10公里,勘探33200平方米。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元里广花公路改造工程工地发掘唐墓1座,出土文物10件。
3—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州科学城4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先秦及各历史时期遗址和墓葬等文化遗存25处。
4—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下塘西路市政扩路工程工地及危房改造的工地发掘西汉至唐代墓葬13座、南宋灰坑1个,出土文物180件。
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花都区花侨镇清理明墓1座。
4—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番禺区南村镇雅居乐房地产工地进行勘探,面积28500平方米,发掘东汉砖室墓2座,出土文物200余件。
6—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三峡建设工程,组队赴重庆忠县上油坊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勘探10000平方米,发掘1500平方米,发现西周和汉代遗址,发掘窑址7座,灰坑30多个。
7月至年底,广州市属文博单位联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广州文物保护五年成果展”,其中的“配合基建,做好地下考古发掘”部分以实物和图片、图表形式展现了“九五”期间广州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和最新发现。配合本次展览编辑的《广州文物保护工作五年》于10月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7—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工地发掘50平方米,发现唐宋时期文化遗存。
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路广州军区空军某部黄花广场工地,勘探3000平方米,发掘南朝砖室墓1座,出土遗物3件。
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三路烈士陵园发掘汉墓1座,出土文物29件。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解放北路金桂园房地产工地勘探4000平方米,清理唐宋水井2口,出土遗物20余件。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参加了市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法国文化交流中国日”活动,在巴黎演讲“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新发现”。
11月5—6日,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广州主办“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近100人参加,探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陈伟汉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六届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
12月3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应邀赴香港城市大学作“南越国宫署考古发现与意义”“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新发现”学术讲演。
12月13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淼章、全洪、黄佩贤参加在广州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研讨会。
12月2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汇报会,提交论文《紧随建设步伐,抢救文化遗产》。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刊之二《广州文物考古集——秦造船遗址论稿专辑》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2002年
2001年4月至2002年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24号大院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累计完成勘探面积20000平方米,发掘战国至明清墓葬86座,出土文物794套1034件。
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恒福路中国人民银行疗养中心工地发掘西汉和唐代墓葬8座,出土文物90套160件。
2—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广州动物园综合办公楼工地发掘东汉和南朝墓葬3座,出土文物近30件。
2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农林下路建和商业广场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6400平方米,未发现古代文化遗存。
2月至6月中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应香港民政事务局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组队赴香港参加西贡沙下遗址的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和夏商时期墓葬9座。
3—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六路118-152号综合楼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东汉、晋南朝、两宋和明清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出土各类文物近2000件。
4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秀区西湖路商住楼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
米,清理唐宋时期文化遗存。
4—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沙鹿颈村遗址进行第二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商时期文化层的叠压关系。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景盛公司建设工地发掘古墓1座。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京珠国道主干线广珠北段全线38公里范围进行考古调查。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州南部快速路全线68公里沿线进行考古调查。
6—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一期工程全线10公里进行考古调查。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环市东路461号大院发掘明代灰砂墓1座,出土文物近20件。
7—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北京路步行街改造工程,在北京路北段进行考古发掘,揭露出南汉至明代路面及明代拱北楼基址,出土文物近200件。发掘结束后,越秀区政府将两处遗迹在原址保护展示。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瓦窑旧前街中共“三大”旧址陈列馆工地进行发掘,清理唐至清代的文化层堆积。
9月下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华南快速干线二期工程全线15公里范围进行考古调查。
9—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区大塘街百岁坊商住楼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揭露出东汉、南朝、唐和宋代文化层,清理一段宋代河堤遗迹。
10—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湖路光明广场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进行进一步解剖发掘。
10—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福路南圣房地产公司综合楼工地发掘西汉至唐代墓葬10座,出土文物近100件。
2003年
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道路扩建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出唐宋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从化吕田狮象遗址进行试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期文化层,发掘墓葬、灰坑和柱洞等遗迹。
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东濠涌截污工程,在越秀北路分段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唐代水井、房屋和宋代城墙等重要遗迹。
2002年12月—2003年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淘金家园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汉至晋南朝墓葬38座,出土各类文物500套900件。
1—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华南快速二期龙洞地段建设进行考古勘探,面积30000平方米。
1—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麓湖路工地电视中心二期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4500平方米,发掘12座汉唐墓葬。
1—5月,对广东广播电视局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清理西汉至唐代墓葬11座,出土文物标本143件。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增城市三江镇狮头岭广州宝龙集团龙豹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厂房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大型东汉砖室墓1座,出土文物30余件。
3—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执信中学运动场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4000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西汉至明代墓葬140座、清代墓葬近400座。
4—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致美斋地块进行考古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明清、宋代、南汉时期的建筑基础、唐代垫土和淤泥层,其中南汉时期的建筑基址内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和“乾亨重宝”铅钱。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仓边路旧仓巷发掘200平方米,清理宋代堆积。
5—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华路珠江国际大厦建设工地进行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宋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第5届世界考古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
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路番禺区化龙地段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8000平方米,清理明代砖瓦窑址1座。
8—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南部地区快速路番禺区南村地段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08218平方米,发掘面积250平方米,清理明墓3座。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刊之三《广州文物考古集——广州考古五十年文选》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9月20日—11月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区龟岗逸豪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036平方米,发掘面积40平方米。
10—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州公路东环段(东二环)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3000平方米,发掘秦汉之际越人墓石椁墓1座,出土陶器、纺轮和砺石等器物共31件。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朝天路广东省工商总会工地进行发掘,面积70平方米,清理宋代建筑基址。
11月,广州考古50年暨南越王墓发现20周年纪念活动在广州举行。
是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煤气管道建设工地发掘南朝墓1座。
2004年
2003年3月—2004年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广州大学城建设,对番禺区小谷围岛进行全面考古勘探发掘。总计勘探面积134600平方米,发掘汉至明清墓葬145座、遗址2处,出土文物3000余件。其中南汉德陵和康陵、明曾豫斋墓和清初炮台等四处重要遗址发掘结束后在原址保护。
2003年7月底至2004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农林东路24号工地进行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4059平方米,发掘战国末至清代墓葬89座,宋代水井1口,出土文物标本1500件。
2003年10月下旬至2004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文德北路东侧万木草堂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256平方米,清理唐末五代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2003年11月底至2004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竹丝岗执信南小学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2525平方米,清理唐、明、清墓葬7座,出土文物15套26件。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市二中在开发区的高中部建设工程,对萝岗苏元山先秦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调查20000平方米,勘探2000平方米,发掘400平方米,出土大量先秦几何印纹硬陶陶片。
2—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恒福路银行疗养院工地进行第四次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2000平方米,发掘西汉、唐、清各期墓葬9座,出土文物标本230套1462件。
2—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华侨小学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约3000平方米,发掘南越国、西汉、东晋、南朝、唐、宋、清各期墓葬29座,出土文物标本332套392件。
2—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麓湖路省电视台工地进行第二次勘探发掘,勘探面积6000平方米,清理各期墓葬52座,水井5口,勘察基址1处,灰坑2个,出土文物标本751套1229件。
3—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淘金东路中星小学地块进行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8019平方米,发掘面积190平方米,清理墓葬13座,出土文物标本99套131件。其中两座南朝墓结构保存完整,发掘结束后在原地回填保护。
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博物馆合编的《华南考古·1》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5—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福路军区干休所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800平方米,发掘西汉和唐代墓葬各1座,出土文物标本93套281件。
5-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卫路停车场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揭露东汉至明清地层,清理房址7处、水井5口、道路1条、灰坑66座。
6—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华侨外国语学校基建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先秦至清代墓葬30座,出土文物标本332件(套)。
6—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风东路745号省地勘局工地进行调查勘探,勘探面积9300平方
米。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福中路市红十字会医院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古墓葬10座、水井2口、灰坑4座,出土文物标本172套302件。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二路市十六中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600平方米,清理东汉至清代墓葬11座、灰坑12个、水井2口,出土文物标本64套9011件,其中铅钱8947枚。
8—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芳村大道210号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始建于南汉的大通寺基址和“大通烟雨”井。
9—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珠区马涌汇津桥周边进行考古勘探发掘,面积22平方米,出土古碑刻5方11块。
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竹丝岗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200平方米,清理东汉、两晋、隋唐、宋及清墓葬14座,出土文物77套104件。
2005年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农林东路24号大院工地发掘南越国“人”字顶大墓1座,出土文物19件套,包括一堆髹漆皮甲片700多片。
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淘金东路淘金家园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625平方米,发掘西汉、隋唐墓葬8座,出土文物225件。
3-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埔大道西暨南大学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墓葬5座。
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市沙浦村荔新公路工地发掘南越国木椁墓1座,出土青铜器、漆木器等文物。
4月18日,南汉二陵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淘金路42号淘金家园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西汉、东晋、唐、宋和明清墓葬21座,出土文物246件。
6-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番禺广州东新高速公路工地进行勘探发掘,面积70000平方米,发掘东汉和清墓各1座,出土文物28件。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秀北路进行考古发掘,面积20平方米,清理出宋代城墙护坡。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旧仓巷继续考古发掘,面积150平方米,清理出东汉、东晋、唐、宋城墙基址及相关遗存。
9-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建设六马路小学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汉、东晋、南朝墓葬12座,出土文物标本140件。
9-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华侨小学工地进行考古勘探,面积2200平方米。
9-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五路大马站商业中心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南越国、两汉至明清的文化遗存,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有三段汉代带字残木简,初步辨认有20余字。
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刊之四《铢积寸累》、之五《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0-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四路以南、北京路以东地块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南越国、南汉和宋代的建筑基址,出土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
11月12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展览开幕。
11月12-14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举办“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著名文物考古专家黄景略、张忠培、罗哲文、谢辰生、徐光冀、黄展岳、麦英豪,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内部分省市考古所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考察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和南汉二陵等考古遗址
2006年
2005年底至2006年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山口羊铁集团综合楼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掘500平方米,清理两汉到明清时期古墓葬8座、水井38口,出土文物
2600余件套。
2005年底至2006年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增城荔新公路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共计勘探38600平方米,发掘320平方米,清理古墓葬6座,另外清理出先秦时期的文化遗存。
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大学北校区科技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掘古墓葬23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套。
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恒福路银行疗养院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掘面积180平方米,清理古墓葬7座,其中西汉中晚期墓2座、唐墓3座、明墓1座、清墓1座。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共三大旧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25平方米。清出三大旧址建筑基础。
1-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名盛广场建筑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宋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3-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中山大学北校区学生公寓楼建设,在中山二路马棚岗发掘南越国时期的灰沟1条、灰坑2个,汉、南朝墓葬3座,宋代水井2口,明代窑址1座。
4-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二路47号A栋建筑工地进行考古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古水井6口。
4-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州科学城范围的大朗村三兜树、线坑村百草山、石桥村隔田山、姬堂村牛佛公和蹦眼镜等5处先秦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4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清理商、西周、春秋等三个时期的墓葬、灰坑、干栏式建筑柱洞等遗迹,并于隔田山北坡发现了宋代的村落遗址。
6月,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向东莞市博物馆借出考古出土古代建筑陶瓷标本52件,用于唯美博物馆的陈列展出。
6月下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河高速公路广州增城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6月5日-8月11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一德路468-488号大同商业广场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明清时期建筑堆积。在地表6米以下清理出大面积红砂岩构筑遗迹,可能属宋代。
6月13日-8月25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农林上路省老干文体活动大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南越国至隋唐时期墓葬8座、水井9口、灰坑2个。
6-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风东路金色家园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6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030平方米,清理南越国至明清时期古墓葬102座,出土各类文物750余件套。
7月1-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农林下路81号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综合楼建筑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3800平方米。发现南北向古河道。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基建工程进行的考古勘探发掘,从2000年起至2006年7月基本结束,共发掘两汉至明清时期古墓葬48座。其中2006年发掘墓葬7座,其中一座西汉中晚期竖穴木椁墓,随葬器物近150件套,其中铜器50余件,有鼎、盒、瓶、壶、温酒樽、熏、温炉、卮、碗、灯、剑、戟、削、镜、鸠杖及印章等。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刊之七《南海神庙古遗址古码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7月,经广州市文化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借出宋代西村窑址出土陶瓷标本97件,向黄埔区南海神庙文物管理所借出宋代西村窑、沙边窑和庙头涌整治工程发掘出土文物标本60件。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麓鸣酒家改造工程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50平方米,清理两汉至明清时期古墓26座,出土各类文物180余件套。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增城荔城镇附城围上游段达标加固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勘探。
7月-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四路34号翰雅名轩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唐、两宋、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刊之六《番禺汉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8—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解放中路财兴大厦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南朝至明清时期水井12口、灰坑4个。
8-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环市路花果山地块进行考古勘探,面积28000平方米,未发现文化遗存。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明高速公路广州番禺段进行调查勘探,面积45000平方米。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沙黄阁广州华润热电厂二期厂址进行考古调查,调查面积489974平方米,未发现文化遗存。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铁六号线十一标施工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清理唐代砖室墓6座,面积50平方米,出土文物10余件(套)。
10-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平南高速公路番禺段范围进行考古调查勘探,面积93400平方米。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武广客运专线及相关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调查勘探,面积93600平方米。
是年,对富春东方文德北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唐宋明清时期遗址、古墓葬1座。
2007年
2005年12月至2007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海神庙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施工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掘面积4642平方米,清理出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和明清时期的古码头遗址,尤其是在浴日亭南侧发掘出的明代码头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州科学城范围隔田山、山鸡兜等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清理商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
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对海珠区官洲岛进行了全面勘探,勘探面积130000平方米,发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墓葬28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套)。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沙河顶艺术苑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勘探发掘,清理西汉墓2座、东汉和六朝砖室墓3座,出土文物55件(套)。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同福中路富力地产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
1200平方米,发掘250平方米。清理汉至宋代水井20口,南越国时期灰沟1条、灰坑1个,明代池塘1处,出土文物200余件(套)。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河高速公路广州段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68800平方米,在多个地点发现文化遗存。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铁六号线水荫路站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古墓葬7座,其中南朝墓1座、唐墓6座。
2月,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广州博物馆借出91件先秦至宋代文物,以充实 “广州历史陈列”展览。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海珠区十香园旧址进行考古勘查,面积约250平方米,清理出旧址南部已塌毁的建筑基址。
3-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塘街商住楼建设工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六朝、唐、两宋及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最重要的是发掘出一段五代两宋时期的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3—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技综合楼工程范围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掘262.84平方米。清理汉至宋代墓葬7座、明墓葬30余座,以及唐宋时期水井6口、灰坑4个。
4—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化疗中心工程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3600平方米,清理南越国至明清墓19座、唐五代两宋水井17口、灰坑2个,出土文物330件(套)。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华侨外国语学校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古墓葬8座。
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广州光明房产建设公司借出24件南越国时期至清代文物,用于“南越国木构水闸”陈列展出。
6月9日,中央电视台对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和保护进行现场直播。同日,南越木构水闸遗址陈列向公众开放。
6月12—14日,广州市文化局与中国古都学会共同主办的“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在广州举行。1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
6—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先烈东路198号商住楼建筑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仅发现零散墓砖,未发现其他文化遗存。
6—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环市东路金东环大厦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面积59平方米,清理南朝墓4座,五代窖藏1个、水井2口,清代灰沟1条。
6—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山四路恒发广场建设工程范围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宋、明清及民国时期文化遗存,发掘水井、古河堤等遗迹。
8—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建设大马路保利中环广场建设工地进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明代灰砂墓1座、南汉水井1口。
9—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淘金小区第三期地下商场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69平方米,清理汉墓5座、唐墓2座、明墓1座、清墓2座。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火车站动车段基地施工范围进行考古勘探,面积191000平方米。
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先烈南路9号商务大厦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未发现文化遗存。
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番禺博物馆借出40件番禺境内出土文物,以充实陈列内容。
11—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从化市明珠工业园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明代家族墓地一处。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华南御景园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清墓1座、残唐墓1座、南朝墓1座。
是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广州段、增从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或勘探。
是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洪、朱海仁被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聘为客座研究员,应邀赴港进行研究和学术交流。
2008年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建设六马路市建一公司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掘面积640平方米,清理西汉至明代古墓葬52、水井1口,出土文物336套920件。
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文明路大塘街西侧富欣华庭工程建设范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38平方米,清理五代两宋河堤及临河木构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出土重要文物标本448件套。
2007年12月上旬、2008年3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沙大角山炮台“忠烈义冢”新址建设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2处炮池建筑基址。
2007年12月下旬至2008年1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麓湖路大修工程路面工程下水道施工区域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平方米,发现东汉砖室墓1座、南朝砖室墓2座、明清灰砂墓1座、明代魂瓶墓1座。后下水道工程作出线路局部调整,除明代魂瓶墓已经清理外,其他墓葬在原址保护。
2007年12月底至2008年2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至从化高速公路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191600平方米,在增城市正果镇和派潭镇、从化市江埔街境内施工区域发现至少5处先秦遗址、汉唐墓葬及清代砖瓦窑址等文化遗存。
1月,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曾志雄先生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参与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1月17—21日,越南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阮江海教授一行5人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访问交流,并参观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南越国宫署遗址、陈家祠等。
1—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洪赴港继续执行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合作项目,作为客座研究员继续开展香港西贡沙下遗址的报告编写和研究工作。
2月29日,日本东京大学佐川正敏教授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察了致美斋工地出土南汉瓦当。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刊之八《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研讨会论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集收录2005年 “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 论文27篇。
3—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增路广州药品检验所扩建实验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汉代木椁墓、南朝砖室墓和唐代土坑墓各1座,宋代水井1口,发掘面积20平方米,出土重要文物标本12件套。
3—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海珠区江南大道南海珠教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明清时期灰坑1个,明清土坑墓多座。
4月25—2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应邀赴香港城市大学作“广州的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专题讲座。
5月12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李晓岑教授来广州考察了恒福路银行疗养院M46出土的青铜器等文物。
5—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增城猪头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出土重要文物标本20余件。
5—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湖路大马站景豪坊商住楼工程(西区)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南越国至明清时期的建筑遗迹,出土重要文物标本474件(套)。
6月初—7月下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港西路江南新苑第三期工程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4000平方米,发掘东汉墓3座,出土重要文物标本24件(套)。
6月底—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太和岗淘金家园第三期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至12月上旬,已完成勘探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掘先秦土坑墓2座、西汉墓7座、东汉木椁墓1座、唐墓23座、南汉墓2座、明代墓1座,发掘总面积180平方米。出土陶、瓷、铜、铁、玛瑙等不同质地的随葬品387件(套)。
7月9—13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陈夏、易西兵、吕良波随市文化局调研组赴河南郑州和陕西西安考察调研文物保护设施建设情况,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并分别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座谈交流。
7月上旬-8月下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湾路旧广州水泥厂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34000平方米,发现汉、晋南朝时期的墓砖和随葬器物残片。
8月9-13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洪等5人赴广西贵港、象州和柳州等地参观考古遗址,考察秦汉时期遗迹和文物,并与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座谈交流。
8月初,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沙黄阁镇新中国造船厂新址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10000平方米,未发现文化遗存。
8月初-9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州增城沙庄至花都北兴公路二期工程(荔城至北兴段)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12000平方米,在从化市太平镇境内施工范围发现两处先秦至东汉时期文化遗存,以及明清墓葬。
8月下旬-9月中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走马岗岗头大街临时商业楼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6500平方米,清理汉代土坑墓3座、南朝砖室墓5座、唐代砖室墓2座、明清土坑墓1座、宋代灰坑2个,发掘面积80平方米,出土重要文物标本33件套。
9月7-13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洪等8人赴河南安阳、河北邯郸、石家庄等地考察学习,参观殷墟博物苑、红旗渠、赵州桥、清西陵等文化遗产,并分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邯郸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石家庄市文物局及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等同行单位座谈交流。
9月20-2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朱海仁等11人赴贵州考察古村落等文化遗产,并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进行业务交流。
9月底-12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白云区梓元岗51号商业办公楼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3400平方米,发掘汉墓5座、晋南朝墓17座、唐墓4座、宋墓1座、明清墓23座,发掘总面积265平方米,出土重要文物标本179件(套)。
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合编(全洪主编)的《华南考古·2》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0月22-2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洪赴北京参加“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暨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提交并宣读《广州五代南汉考古发现述略》。此次会议上,本所顾问麦英豪先生被推举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冯永驱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0月22-2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朱海仁等10人赴浙江宁波、舟山、绍兴、杭州,江苏苏州、南京考察学习,并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苏州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等同行单位座谈交流。
10月上旬-11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广州段)沿线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34400平方米,在从化市温泉镇和吕田镇施工区域多个地点发现先秦、汉代及唐宋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12月,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编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考古发现卷)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2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从化流溪河上游吕田盆地进行考古调查。调查面积约16平方公里,发现24处先秦至汉代文化遗存。
12月4-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广州市文化局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承办的“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越南等国家从事汉代考古与汉文化研究的106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
12月7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廷瑜、李珍研究员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察交流,参观太和岗考古工地和文物仓库。
12月8日,法国巴黎四大CREOPS研究院苏菲博士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察了海佛寺汉代窑址出土文物。同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上野祥史博士参观太和岗考古工地。
12月12-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建国博士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南汉二陵、增江中游流域地理信息系统调研合作项目作实地考察并进行会谈。
12月19-24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应越南考古研究院邀请赴越南访问,参观了越南国家博物馆、东山文化遗址及越南的文物商店,并在越南考古研究院作题为“广州的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专题学术报告。
12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杜金鹏研究员、副主任王学荣研究员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察交流,重点考察了广州出土的青铜器,并就双方今后的合作交流进行座谈。
12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越国史研究及保护中心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未发现文化遗存。
2009年
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路40号淘金家园第三期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完成勘探面积近5500平方米,发掘先秦土坑墓2座、汉代土坑墓8座、唐墓26座、南汉墓2座、明代墓1座,以及小型明清土坑墓50余座,发掘总面积240平方米,出土重要文物标本390件(套)。
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湾路旧广州水泥厂东区商贸城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完成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220平方米。清理西汉墓9座、南朝砖室墓15座、唐代土坑墓1座、清墓1座,唐宋时期水井4眼、灰坑1个、灰沟1条及多个柱洞遗迹。出土文物102件(套)。
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从化市吕田镇吕田盆地和鞍山盆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先秦遗址20余处。
1-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文德北路第十三中学半地下饭堂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出六朝、唐、五代、两宋及明清等历史时期文化遗存。
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解放北路1381号旅业商业综合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面积65平方米,清理西汉墓2座、三国至晋砖室墓1座、南朝砖室墓3座、隋唐砖室墓2座、明清墓1座,出土文物45件(套)。
2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环市西路环城商厦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3500平方米,清理晋墓1座、南朝排水沟1条。
2月9-11日,韩国赵胤宰博士一行8人来广州考察,并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2月13-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来广州考察指导,并作“中国古代玻璃”专题学术报告。
2-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的配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扩建工程,对工程建设范围进行全面文物调查,勘探面积60000平方米,没有发现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的古代遗存。
2月底-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广州国际生物岛二期工程建设,进行第二次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51000平方米,发掘汉墓42座,出土文物550余件套。另外清理清墓3座。
3月16-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先生来本所考察指导,并为广州文博系统专业人员作专题学术报告。刘庆柱先生作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史”“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形制所反映的国家社会形态变化”“中国早期都城与古代文明形成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思考”“汉代安城考古发现与研究”“西汉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等5个专题报告,李毓芳先生作了“考古发现与历史诠释——以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为例”专题报告。
4月16-29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沙洲陈天游墓进行了考古勘查和清理,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的后土、墓穴、棺室等结构。
4月底-5月初,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从化市鳌头镇水西村灰砂墙遗址进行考古勘探试掘,弄清了遗址的性质、年代和基本布局。
4月初-5月中旬、7月8-23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湾路旧广州水泥厂地地块环西变电站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5000平方米,发掘西汉墓2座、东汉砖室墓2座、南朝砖室墓2
座、宋代瓮棺葬墓1座、清墓6座,出土文物16件(套)。
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二期工程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东汉砖室墓1座,出土陶、铜器20余件(套)。
5-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联合举办“庆祝广州博物馆成立八十周年——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特展”。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山一路客运专线广州铁路调度所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32平方米,清理南朝砖室墓1座、唐代砖井1口,出土文物8件。
6月17-21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韩维龙、朱海仁、张强禄、丁巍、邝桂荣、易西兵赴北京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新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培训班。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埔区庙头社区黄埔大桥引桥西侧打头岗配合广州黄埔—东莞麻涌高等级公路官田互通工程抢救发掘明代灰砂、砖混合构筑夫妇合葬墓1座,发掘面积20平方米。出土一批带“右野吴公冢”、“大明天启五年造”、“岑氏安人冢”及“大明天启五年造”铭文墓砖。
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埔区茅岗小学操场和教学综合楼建设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汉墓2座。因未涉及施工区域,暂不清理。
6月上旬、10月下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地铁六号线沙河顶站二期工程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东汉墓2座、唐墓1座,出土文物10件(套)。
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增城市永和街中国南方电网国家特高压实验室基地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4000平方米,未发现重要文化遗存。
7月8-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应市文化局邀请来广州考察指导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9日下午,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作“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展”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考察了中山五路景豪坊工地出土的孔雀蓝釉陶瓶。
7-8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荔湾区鹤洞路广佛轨道交通鹤洞站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东汉砖室墓2座,出土文物28件(套)。
7-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大佛寺佛教文化中心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六朝、两宋及明清时期建筑基址,此外,在发掘区底部淤积层中出土一批先秦时期文化遗物。
7-9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大马站路景豪坊建设工程(东区)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南越国、六朝、唐、五代两宋及明清时期建筑基址及水井、灰坑等遗存。
8月1-6日,越南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阮江海博士一行20余人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访问交流。
8月3-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应邀来广州指导广州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工作。
8月,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合编的《广东文物考古三十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9-10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地铁9号线、广清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地铁6号线延长线工程建设范围进行文物调查。
9月下旬-10月中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路黄花岗创意大道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汉墓4座、南朝墓4座、唐墓5座。
9月下旬-11月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福西路万科公司商住楼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9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50平方米,清理清代至民国时期房屋建筑基址,出土较丰富的清代青花瓷器及其他遗物。
11月1-4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易西兵赴洛阳参加2008-2009年度全国考古工作会议。
11月下旬-12月上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华路省公安厅停车场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约2000平方米,清理汉、南朝、唐代墓葬10座,唐五代两宋时期水井10眼,灰坑13个。
11月30日至12月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易西兵、马建国等14人赴河南淅川,湖北武当山、襄樊、荆州、武汉等地考察学习。参观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三家单位承担的南水北调项目考古工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明显陵及钟祥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熊家冢考古工地、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盘龙城遗址等,并与荆州博物馆、湖
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兄弟单位交流。
12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埔区文冲船厂乌涌清抗英官兵合葬墓勘探和试掘,勘探面积2400平方米,发掘面积100平方米。
12月17-2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昌岗东路广医二院新门诊综合楼工地进行考古勘探,勘探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唐墓1座,出土端砚、滑石猪、釉陶罐等随葬器物。
12月14-21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维龙、朱海仁等9人赴江西考察学习,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官窑博物馆等同行单位进行交流。
是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黄兆强、孔柱新、廖明全、陈勤英、苏乾、黎金、李顺牛、麦燕芬、黄佩贤、陈春丽、邹艳玉等12人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30年”荣誉证书。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中山大学历史系对东北郊龙洞飞鹅岭遗址群的菱塘岗、青山岗等进行试掘,出土一批夹砂粗陶、泥质印纹陶和磨制石器。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河南新村简家岗发现4座宋代火葬墓及1座元代至正年间砖室墓。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1座长方形叠涩顶砖室墓,墓壁平砖一侧印有反文“永嘉三年四月廿日戊子于赤岸造”文字。
是年初,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汉唐墓葬20余座。其中1座西汉中期木椁墓,出土1件木船有前后两舱,船首尾分别有木俑持桨掌舵。这是广州汉墓出土结构形制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木船。
3月下旬,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晚唐木椁墓1座,出土墓志砖1块,志文不清。
3月下旬,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梅花村象栏岗发掘东汉早期木椁墓1座,椁室筑成两级,出土“五铢”“大泉五十”“货泉”等钱币。
5—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侨新村竹园岗发掘汉唐古墓10座,包括西汉木椁墓4座、六朝砖室墓3座,晚唐小型砖室墓3座。其中1座大型木椁墓出土刻“李嘉”白文玉印、龙形玉珮,1件陶瓮
印有“常御”白文,3件陶罐的肩腹部有“居室”印文。这座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墓主当是南越国的高级贵族。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郊沙河顶狮子岗发掘1座西晋大型砖室墓,大部分墓砖印有各种图案及铭文,其中多数有纪年文字,以“建兴四年作”为多,出土遗物74件。
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发现一批窖藏五代南汉“乾亨重宝”铅钱。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侨新村蚬壳岗、玉子岗分别清理西汉早期木椁墓和东汉前期砖室墓各1座。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黄花岗和执信路发掘古墓5座,其中2座西汉墓、2座六朝墓和1座唐墓。西汉墓出土独木舟形的棺具和木俑、木兽、彩画漆器、陶豆、磨光的灰黑色陶钫,是广州西汉墓的首次发现。
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郊犀牛路马潢水岗发掘宋代砖室墓1座。出土八瓣葵花形铜镜、影青龙瓶、开元通宝铜钱等。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皇帝岗发掘宋代龙窑遗址1座,命名为“西村窑”。这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型窑场。
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郊西村发掘52座保存较好的古墓葬。1号墓位于皇帝岗,为西汉中期木椁墓,成为划分西汉早晚期墓葬年代的标志之一。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海珠区大元岗发掘汉墓9座。
是年,广州市博物馆举办《广东地区原始社会文物》《广东地区汉代文物》《广东科学文物》《广东地区近百年革命文物》等专题展览。
是年至1957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在广州市北郊发现遗址9处,在东北郊龙洞一带发现遗址17处。
是年底至1957年初,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梅花村象栏岗发掘明朝南京工部尚书戴缙夫妇合葬墓。墓室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石砌筑,外层用灰沙夯筑。
是年底至1958年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动物园工地清理古墓葬23座,包括西汉木椁墓10座、东汉砖室墓5座、南朝砖室墓2座、唐代砖室墓6座。其中麻鹰岗发掘的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出土有 “辛偃” 玉印和大量陶玉质礼器及生活用具、铜铁制酒器、兵器、车刀器、镏金铜女俑等,是西汉南越国高级贵族墓。另一座东汉砖室墓,前室为圆锥形穹隆顶,在棺室后端拱顶的正中有一砖刻有“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文字,并出土有陶城堡模型。
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东郊十九路军坟场后发掘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出土陶船、马车、屋、仓、灶、城堡、舞俑、坐俑、侍俑等文物249件。陶船分前中后三舱,两舷设掌舵的走道,后舱设有厕所,船头有锚,船尾有舵,结构完备。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梅花村发掘古墓4座,2座是西汉墓。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海珠区前进路大元岗发掘4座两汉墓葬。同年在大元岗共清理汉墓14座。其中1座西汉墓出土1件陶制胡俑座灯。这些胡俑在广州汉墓出现,是汉武帝以来,广州地区与南亚诸国海外贸易日益频繁的反映。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北郊苏联展览馆建设工地清理西汉—六朝墓7座。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北郊桂花岗发掘3座晋墓,都是长方形券顶砖室墓。4号墓砖一端印有“宜侯王”“甫蓝海造”等字。另外,在桂花岗脚发现南汉铅钱窖藏。
4-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侨新村建设工地发掘古墓45座,有38座木椁墓属西汉初期即南越国时期贵族墓葬。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永福村清理明正德二年(1507)王氏墓。该墓有较完整的坟面建筑,左右各有石翁仲1个,出土黑釉小罐5件、石墓志1合。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沙河永福村茶亭发掘1座大型南朝墓,出土青釉器14件。此墓规模宏大,结砌精巧,发掘后原地保存。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横枝岗疗养院工地清理古墓28座,其中17座唐墓,皆小型砖室墓,属晚唐年间,为广州唐代墓葬的情况及分布提供了新资料。
是年底,在从化流溪河上游吕田发现古代人类遗物地点一处,陶片以大小方格纹和大小“米”字纹最多。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华南医学院清理古墓18座,有7座是西汉后期的木椁墓。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北郊蛇头岗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工地发掘3座西汉木椁墓。
是年,广州市文管处在北郊七星岗发掘一座“永兴二年”纪年晋墓。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发掘古墓145座,出土文物4750件。
1月,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广州东北郊的萝岗石马村,发掘五代南汉第四代皇帝刘晟的昭陵,出土石俑、石马各2件,釉瓷器30多件,陶器100多件。
2月24日,广州市文化局首次在岭南文物宫(今文化公园)举办广州市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展期41天,观众26万余人次。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建设新村工地发掘晚唐姚潭墓,出土墓志1方,白瓷碗2件,胎质洁白,坚硬厚重,属邢窑系统。
4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小北登峰路市保育院发掘2座宋墓,出土墓志2方、青花小瓷坛5个、黑釉小陶罐5个及宋代景德—绍圣年间铜钱20余枚。
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越秀山镇海楼后面的山坳上发现唐天祐三年(906)清海军节度使掌书记王涣墓,出土一方石墓志,上书1700多字,记载有政令、官制、墓主及撰文人的事迹,为广东发现唐代志石最大和志文最多的墓志。
6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小北蟹岗清理古墓40余座。
7月23日,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等单位举办的全国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参加学
习的学员101人。广州市派往学习的有李杰、陈宏兴2人。10月22日结业。
8月,在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工地发现南汉“乾亨重宝”铅钱。
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南郊南石头村发掘2座西汉末年大型木椁墓,出土陶器238件、铜器7件、五铢铜钱196枚、珠饰249粒。9-10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后岗和孖岗发掘6 座古墓,其中2座南越国时期木椁墓,1座六朝砖室墓,1座明代埋骨灰的砖坑。孖岗1座晋墓出土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等铭文的墓砖。
1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山羊山横路发掘1座东汉前期墓,前室为横长方形,有3个并列的后室。出土器物60余件。
12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小北横枝岗发掘墓葬5座,包括西汉木椁墓3座、东汉砖室墓1座、六朝砖室墓1座。其中1座西汉中期夫妻合葬木椁墓出土3件蓝色玻璃碗,据鉴定属于钠钙玻璃系统,从其制作风格及所含元素分析,似是地中海南岸古罗马玻璃中心公元前1世纪的产品。
是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配合基建工程中清理古墓153座,其中南越国时期墓葬21座、西汉
17座、东汉35座、六朝58座、唐至明22座,出土文物2310件。
同年,在北京举办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广州送展的有汉墓出土釉陶和唐墓出土的邢窑白瓷等文物。
2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村石头岗工地发掘古墓40余座。其中1座秦代木椁墓,出土有“蕃禺”烙印的椭圆形漆奁。漆奁的烙印说明它是当时番禺工官所制造;“蕃禺”即“番禺”,是当时南海郡的郡治,也是“番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这是秦平南越在岭南设置郡县的历史物证。
此次发掘揭开了广州配合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
是年初,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东郊发现多座东汉和唐墓。在建设新村孖鱼岗发掘1座东汉砖室墓,墓砖上有“永元九年甘溪造万岁富昌”等戳印。
6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先烈路塘望岗发掘1座南朝砖室墓,封门外有砖砌排水沟。
8月11日,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考古人员训练班开学。参加学习的学员共100多名,广州市首次派往学习的有麦英豪、黎金、梁振雄3人,11月4日结业。
12月,在东郊孖鱼岗发现五代南汉“乾亨重宝”铅钱。
是年,在先烈路龙生岗发掘汉唐古墓50余座。其中1座东汉前期夫妻合葬木椁墓,随葬有大量釉陶
器、铜镜、铜带钩以及盒、奁、盘、案等漆器和木船、木俑等,还有玛瑙珠和大量玻璃珠饰。木船为
广州汉墓首次发现的汉代楼船,有彩绘图案。出土的大量蓝色、浅蓝色玻璃珠,有3个样品经过化验,
所含元素与我国古代低温铅钡玻璃系统不同,可见这些珠饰是东汉初年从海上输入的舶来品。
3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南郊客村敦和乡狐狸山发掘1座“建兴二年”纪年晋墓。
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山四路广州市文化馆(1953年文教分家后为广州市文化局的所在地)大院内,开展文物普查、征集的业务工作,并配合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是年底,黄文宽、黄美琛、李敬镒到湖南长沙参加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化部主持的考古发掘现场实习。